
文市值观察,作者云潭,编辑小市妹
不可否认,GLP-1 的时代来了。
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三笔 GLP-1 交易先后达成,涉及金额超 44 亿美元。其中,备受关注的要数默沙东联手翰森制药,合作金额超过 20 亿美元。
这笔交易压哨跻身 2024 年国产创新药 License-out 规模第四名,让世界第三大医药企业一掷千金,翰森制药也火了一把。
寻找“药王”继承者
岁末年初,翰森制药国际合作的消息不断。
1 月 7 日,其合作方葛兰素史克引进的 GSK5764227(HS-20093)获得美国 FDA 授予突破性疗法认定(BTD)。
而在此前的 2024 年 12 月 18 日,全球知名跨国药企(MNC)默沙东宣布与翰森制药达成了一项超 20 亿美元的合作协议,后者授予默沙东 HS-10535 的全球独家许可权。
紧接着,箕星药业从闻泰医药引进 GLP-1RA CX11 的全球(除大中华区外)开发和商业化权益;1 月 10 日 Verdiva Bio 公司引进了先为达生物每周一次口服伊诺格鲁肽(II 期临床试验阶段)的权益。
默沙东携手翰森制药的交易规模最大,HS-10535 是一款在研口服小分子 GLP-1 受体激动剂,随着肥胖症、Ⅱ型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赛道持续火爆。其中,尤以口服 GLP-1 药物因其便捷性受到广泛关注,在小分子领域也出现激烈角逐态势。
三笔 GLP-1 药物 BD 让国内药企赚的盆满钵满,更给火热的 GLP-1 赛道再添一把火。对翰森制药来说,其全球化 BD 运作逐步进入成熟阶段。
2023 年,默沙东斩获 601 亿美金营收,高居全球医药企业第三名。其手中更握有年度“药王”——帕博利珠单抗(“K药”),仅这一款药就实现 250.11 亿美元的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 19%。一个产品比“医药一哥”恒瑞医药的年度营收还要高出 7 倍。
但默沙东也有烦恼,K药的核心专利将于 2028 年到期,专利保护期限一到,仿制药的上市将快速拖垮其销售收入,在临近“专利悬崖”的时间节点,默沙东亟需找到替代品。
这两年来,GLP-1 药物的大丰收也让默沙东十分眼红,促使其加快布局脚步。
对默沙东而言,此次合作,增加了其在 GLP-1 赛道的“筹码”。要知道,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在 2023 年收入达到 212.01 亿美元,成为全球首个跻身“百亿美元阵营”的 GLP-1,和K药仅相差不到 40 亿美元。
1 月 2 日,礼来旗下 GLP-1 受体激动剂替尔泊肽(穆峰达)正式在中国上市,在美团首发 3 秒即售罄。穆峰达在 2024 年前三季度实现收入 30.18 亿美元,与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同处第一梯队,在中国上市,加剧了行业竞争态势。
可以预想,新一代“药王”诞生于 GLP-1 药物几乎没有悬念。默沙东高频入局 GLP-1,就是希望找到“药王”的继承者。
对翰森制药来说,通过授权合作,不仅能收到 1.12 亿美元的首付款,还将根据药物未来的开发、上市和商业化进展获得最高 19 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合计超过 20 亿美元。
2023 年,翰森制药的营收也才 101.04 亿元,这笔交易,提前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现金流,为多线研发补充弹药,更彰显出公司具备了全球性的创新实力和前瞻眼光。
双方各取所需,背后的战略意义甚至远大于这 20 亿美金。
全球兑现创新价值
2015 年的药审改革,拉开了中国创新药时代的序幕,十年久久为功,终于打破“十亿美元分子”为零的尴尬纪录。
而能否在全球舞台展现自身实力,是考验中国创新药企业底色的根本。
2023 年以来,翰森制药国际化运作连下三城,除了此次携手默沙东外,2023 年 10 月及 12 月,公司先后授予葛兰素史克(GSK)开发及商业化 HS-20089(B7-H4 ADC)和 HS-20093(B7-H3 ADC)的海外独家许可,总金额分别为 15.7 亿美金和 17 亿美金。
目前,公司已收到 GSK 两笔合计 2.7 亿美元的授权出海首付款,三笔交易的总金额(最高)已超过 52 亿美元,这些创新研发项目已经提前为公司兑现市场价值。
全球化 BD 是当下创新药企快速扩张和成长的快捷方式,是夯实其研发实力的“第二引擎”,也是评价企业竞争能力的全新标志。
有数据显示,全球前十强药企的管线几乎半数以上都依赖于外部创新,以 BD 见长的辉瑞更是高达 80%。
翰森制药以自身生机蓬勃的管线为根基,配以 BD 产品为协同,借助引进差异化研发(License-in)项目,同时通过 BD 合作走出去(License-out),双管齐下加快变现创新价值。
在中国创新药追赶的路途中,光有自主创新一条腿是不够的。自 2019 年起,翰森制药加快外部合作步伐,近五年累计达成超 20 项 BD 项目。
License-in 层面,2024 年,公司先后和 3 家企业牵手,3 月引进普米斯 EGFR/c-MET 双抗 HS-20117;4 月引入荃信生物 IL-23 单抗 QX004N;8 月和麓鹏制药新一代 BTK 抑制剂 LP-168 达成合作。公司目前累计引入 11 个项目,9 个处于临床阶段,其余 2 个项目已进入商业化阶段。
翰森制药的 BD 合作颇具代表性,值得国内同侪学习和借鉴。比如,2019 年引入的 FIC 药物昕越,是全球首个获批的 CD19 单抗;阿美替尼是其自研产品,而上述引入的 EGFR/c-MET 双抗,可与阿美替尼形成联合使用的协同增效作用,提供更优的治疗方案。
自研与 BD 形成“组合疗法”,引进的产品可以直接进入临床研发阶段,大幅提升研发效率,更能进一步夯实自研管线的实用价值,达成1+1>2 的互补效应。
License-out 层面,翰森制药秉持储备同赛道首创(FIC)或同类最优(BIC)等高潜项目,通过与 MNC 合作,进军国际市场。
▲2019 年至今翰森制药 License-in 项目,来源:公司公告,米内网
国内研发和国际研发相互支持,依托国际多中心研究等全链路研发能力,达到全球同步研发,实现翰森制药的国际化战略。
与葛兰素史克、默沙东的合作就是这条国际化路径的最佳体现,此次和默沙东就 GLP-1 的交易位居 2024 年度国产创新药 License-out 交易第四名。
▲2024 年国产创新药 License out 交易 TOP10,来源:公开资料,药智网
目前,公司已手握丰富的早中期产品,通过这种“借船出海”的方式,翰森制药既能够降低出海风险,还能充分嫁接 MNC 的开拓实力,加速创新药在全球市场的开花结果。
迈向世界级 BigPharma
面向创新药星辰大海的征程,翰森制药是国内能够成长为比肩世界级 BigPharma 的有力人选。
翰森制药创立之初以仿制药立足,但随后其核心仿制药几乎都被纳入集采,公司业绩增速在 2019 年开始放缓。
彼时,公司开始迈出创新药转型步伐,而其创新产品收入占比在 2019 年 IPO 时不到 20%。直到大单品阿美乐获批上市,创新药收入开始后来居上。
2022 年,创新药已占据半壁江山,达到 50.06 亿元,正式成为公司业绩核心驱动力;2023 年,创新药与合作产品收入提升至 67.9%,2024 年上半年进一步上升到 77.4%,并计划在 2025 年达到 80% 以上。
可以说,翰森制药已经是一家特色显著的创新药企。
▲翰森制药营收及创新药收入占比,来源:公司财报
目前,公司拥有 8 款获批上市(两款合作)的创新产品,其中六款都是同类“首个国产”。包括:中国首个原研三代 EGFR-TKI 阿美乐(阿美替尼),首个原研慢性髓性白血病新型二代 TKI 豪森昕福,首个原研口服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恒沐、首个原研 GLP-1RA 周制剂孚来美等;以及全球唯一获批上市的 EPO 模拟肽圣罗莱等。
尤其是阿美乐,于 2020 年 3 月获批上市,2024 年获得第三项适应症,是国内首款能够与奥希替尼媲美的第三代 EGFR 抑制剂,打破了后者的垄断,因此获得了充分的先发红利,极大地增强了翰森制药的创新底色。2023 年,该款药的贡献已达到三十亿元级别。
与此同时,公司积极推动阿美替尼出海,目前正推进英国及欧洲药品管理局的上市许可程序,撬开国际市场后,成长天花板将再次被打开。
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亦是翰森制药“从仿到创”转型成功的关键,2018-2023 年,其研发投入占比分别为 11.41%、12.91%、14.41、18.09%、18% 和 20.8%,呈现不断走高的态势,2024 年上半年,在研发上砸下 12 亿元,同比增 28.7%,占比 18.4%。
高水准的 BD 运作+高强度研发投入,助力翰森构建了丰富的研发管线。其研发平台覆盖单抗、ADC、siRNA、双抗及融合蛋白等前沿领域,涉及肿瘤、抗感染、中枢神经、免疫、代谢等领域。
截至目前,公司已储备 30 多个在研创新药,开展超过 50 项临床,前期布局的项目正源源不断向后期转化,持续贡献业绩收入。
2024 年上半年,翰森制药实现营收 65.06 亿元,同比增长超 44%;创新药与合作产品飙升 80%,比重近八成;斩获净利润 27.26 亿元,同比大增 111%,创新成果颇丰。
从 2020 年开始,公司能够保持每年8-10 个 IND 申请、1-3 个新品获批(含新适应症),显示出不俗的后劲,预计 2025 年将有超过 15 款创新药(含新适应症)上市。
登上世界舞台,成为世界级创新医药企业,是时代留给中国医药企业的大命题。在竞争激烈的超级赛道,翰森制药交出了一份令人信服的答卷。
携手 MNC 剑指国际市场,研发管线具备差异化、高质量特色,近两年来,其创新力、国际化水平、合作经营模式再上台阶。
和强生、罗氏、百时美施贵宝、辉瑞等世界级药企相比,我国医药产业还有较大差距,而翰森制药就是中国医药科技崛起中的 BigPharma 种子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