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记忆:减重后身体为何仍留痕迹

  研究发现,减重后脂肪组织保留肥胖的表观遗传记忆,影响代谢功能,导致体重反弹,揭示减肥“溜溜球效应”新机制。

  减肥是许多人追求健康生活的目标,但为何体重总爱悄悄反弹?科学家们发现,即使成功甩掉赘肉,身体似乎仍“记得”肥胖的日子。这种记忆不仅让人减肥成果难以维持,还可能为未来的代谢问题埋下隐患。一项新研究揭示,脂肪组织在减重后依然保留着肥胖的痕迹,这或许能解释我们熟悉的“溜溜球效应”。

  研究团队通过单核 RNA 测序技术,深入分析了人类和老鼠的脂肪组织。他们发现,肥胖引起的基因表达变化在减重后并未完全消失。以人类为例,研究人员收集了健康体重者以及肥胖患者在减肥手术前后的皮下和内脏脂肪样本。结果显示,尽管患者体重显著下降,许多细胞——尤其是脂肪细胞、前体细胞和内皮细胞——仍保留着肥胖时的基因表达特征。例如,代谢相关的基因如 IGF1 和 LPIN1 在减重后依然表达异常,脂肪组织的纤维化和凋亡路径也持续活跃。

  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一现象,研究者转向了老鼠实验。他们让老鼠先通过高脂饮食变胖,再切换到正常饮食实现减重。令人意外的是,即使老鼠的体重恢复正常,脂肪组织的细胞组成和功能并未完全复原。比如,肥胖时增加的巨噬细胞在减重后依然偏多,脂肪细胞的代谢路径也持续受损。更引人注目的是,肥胖时间越长的老鼠,减重后保留的“肥胖记忆”越强,表现为炎症相关基因的上调和代谢基因的下调。

  那么,这种记忆究竟从何而来?研究者将目光投向表观遗传机制。他们发现,老鼠脂肪细胞的表观遗传标记在肥胖后发生了持久变化,即使减重也难以逆转。例如,某些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在肥胖时被激活或抑制,这些变化在减重后依然存在,影响脂肪细胞对营养信号的反应。想象一下,脂肪细胞就像一本被改写的书,减肥只能翻到新的一页,却无法抹去之前的笔迹。

  这些发现并非只停留在实验室。研究者还观察到,保留肥胖记忆的脂肪细胞在面对高脂饮食时反应异常。减重后的老鼠再次接触高脂食物时,体重反弹更快,脂肪堆积和肝脏脂肪变性也更严重。这表明,肥胖的表观遗传记忆可能让细胞对肥胖环境“过于敏感”,为体重反弹铺平了道路。

  人类的情况同样发人深省。尽管减肥手术带来了显著的体重下降,但脂肪组织的转录变化依然顽强存在。研究中的手术患者,无论是接受袖状胃切除术还是胃旁路手术,脂肪细胞的代谢功能都未能完全恢复。这或许解释了为何许多人在减肥后难以维持成果,甚至在放松警惕时迅速复胖。

  有趣的是,这种记忆并非仅限于脂肪细胞。研究者推测,免疫细胞、神经元甚至肌肉纤维可能同样携带着肥胖的印记。就像一位老朋友的习惯总在不经意间影响你,肥胖的经历似乎在身体的每个角落留下了影子。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减肥的复杂性,也为未来的治疗打开了新思路。科学家们设想,或许可以通过靶向表观遗传编辑,抹去肥胖的“记忆”,帮助人们更长久地维持健康体重。甚至,类似的机制可能也适用于其他领域,比如成瘾疾病的治疗。毕竟,身体的记忆力远比我们想象的强大。

  尽管如此,研究也有局限。人类样本来自不同的手术研究,个体差异和手术方式可能影响结果。减肥药物如塞美格鲁肽的出现为非手术减肥带来了希望,但它们是否能减轻肥胖记忆,仍需更多探索。未来,科学家们希望解开更多谜团,让减肥不再是一场与身体的拉锯战。

  本文译自 Nature,由 BALI 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