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喧嚣:互联网的未来属于小而美的社群

  大平台失信,用户涌向更小、更真实的线上社群。

  现代互联网已走过近三十个年头,开始显露些许疲态。回想上世纪 90 年代,我们那时构建的许多东西,虽然在当时具有开创性,如今看来却可能有些陈旧了。不妨让我们退一步,审视一下我们现在是如何在线上互动、交易和消磨时光的。我们是否仍固守着那些不再适用的旧有模式?或许,是时候该重塑我们的数字生活,重新构思我们构建在线体验的方式,使其能更好地映照我们今天的生活节奏了?

  在这个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时代,“社群”与“人际连接”这些概念本身,正被赋予新的涵义。可以预见,品牌和平台将会巧妙地运用这些术语,以此来争夺其理想目标受众的注意力。

  那么,社群的真正走向究竟何方?这种演变又该如何塑造创作者、媒体公司构建产品的方式,以及营销人员与受众互动的方法?这些关键问题,将共同勾勒出互联网下一阶段的发展轮廓。

  在后社交媒体时代,面对新兴的人工智能和所谓“Google Zero”(指搜索结果直接给出答案而非链接)趋势,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在线社群的内涵。随着各大品牌试图留恋过去的互联网模式,“社群”这个词本身,恐怕会变得越来越意味深长,被品牌和平台更频繁地用来触达它们的理想消费者。

  由 The Verge 发起的一项问卷调查清晰地揭示了一点:权力正在回归消费者手中(去中心化的 fediverse 网络便是一个信号)。消费者渴望社群联系,但必须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他们寻求的是与那些真正重要的人建立起更深层次、更有意义的连接(这一点我们在 2014 年就已洞察到)。真实性是这一切的核心,而安全感与信息保障则构成了其赖以生存的基石。社群的未来,是趋向个性化、目标明确,并且完全建立在信任之上。

  以下是本次调研中一些值得关注的关键发现:

  1.  大型平台正在失去用户的信任,颠覆已然来临。像 Google 这样的传统科技巨头以及各大社交平台,正随着信任感和真实性的流失而迅速失势。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转向 AI 聊天机器人、小众社群以及像 TikTok 这样的平台。这不仅预示着一场巨大的变革,也为那些能够提供更真实、更可信赖体验的新兴颠覆者敞开了大门。调研显示,有 42% 的消费者觉得像 Google 这样的搜索引擎变得越来越不好用了。

  2.  相比真实的人际关系,目前的数字空间显得有所不足。尽管社交媒体确实连接了人与人,但大多数人认为,它通过制造“信息茧房”反而加剧了社会的分裂。人们对真诚、有意义连接的渴望日益增长,那些能够有效促进这种“连接转变”的平台,将有望重新定义数字社群的下一阶段。令人关注的是,60% 的受访者对社交媒体的现状持负面看法,认为那里充斥着永无止境的广告植入,让他们感觉自己不过是庞大算法机器中的一个冰冷数字。

  3.  内容是驱动社群的核心动力,即便是在纯粹的数字体验中也是如此。数字社群的灵魂在于内容,这既包括积极发帖互动,也涵盖了那些选择在一旁默默关注的行为。即便是那些只消费内容、鲜少发声的“潜水者”(约占 90%),他们依然能感受到与群体的连接和归属感。社群的参与感并非总是需要高声表达,有时候,仅仅是“在场”本身,就足以构建起有意义的联系。研究发现大致遵循着这样的规律:90% 的人几乎不发言;9% 的人偶尔发布内容;而剩下1% 的核心用户贡献了约 80% 的内容创作。

  4.  人工智能的力量虽然强大,却并非总是受到欢迎。AI 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数字空间,但自动化的崛起也让许多人感到不安。人们不希望自己的互动感觉像是被设计好的、冷冰冰的自动化流程,更不希望感到被操纵。他们渴望的是由人主导的、真诚的交流互动。因此,那些能够在使用 AI 和保持人性化之间找到恰当平衡点的平台,将会成为未来的赢家。接近半数的消费者明确表示,他们更愿意加入一个不允许发布 AI 生成内容的社群。

  5.  规模更小、目标更明确的社群才是未来的方向。人们对于更小、更私密社群的向往是毋庸置疑的趋势。大家正逐渐告别那些庞大、嘈杂的平台,转而青睐那些能够滋养信任和共同价值观、并且以内容为核心纽带的紧密小团体。社群建设的未来在于回归本真,化繁为简。那些能够成功培育这种更贴近个人、更具人性化尺度的互动的品牌和平台,将最终赢得用户的青睐。

  本文译自 The Verge,由 BALI 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