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氨基观察
辉瑞的跑路来得猝不及防。
日前,辉瑞宣布,每日一次的小分子 GLP-1 药物 Danuglipron 两项 1 期剂量优化研究达到了关键的药代动力学目标,并确认了可以在 3 期提供有竞争力的疗效和耐受性的配方和剂量。
然而,这些试验数据的公布,却结束了 Danuglipron 的生命。辉瑞决定取消 Danuglipron 的研发,核心原因在于,有 1 名患者可能受到药物诱导的肝损伤。
从结果来看,辉瑞的决定未免有些着急。毕竟,该患者肝损伤是否由药物导致还不得而知。而 Danuglipron 的 1400 多名参与者安全数据库中肝酶升高的总体频率,与已经获批的 GLP-1 受体激动剂保持一致。
不过,这似乎也情有可原。一方面,小分子 GLP-1 药物的肝损伤问题屡见不鲜,辉瑞已经多次踩坑;另一方面,减肥药竞争过于激烈,即便后续 Danuglipron 在有肝损伤副作用的情况下仍能上岸,护城河也未必牢固,因为随时会有更安全的对手上岸。
也正因此,辉瑞选择了及时止损。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是辉瑞胆小,这恰恰是在火热的减肥药浪潮中稀缺的生存哲学。
/ 01 / 情有可原的辉瑞
辉瑞的选择情有可原,一切建立在其已经踩过的诸多坑之上。
口服 GLP-1 的路不好走,尤其是市场更为期待的小分子药物。业内对于小分子在安全性问题方面存在挑战,是有一定“预期”的。作为先驱,辉瑞也最有话语权。
围绕该领域,辉瑞在一开始做下双重小分子布局,分别是 Lotiglipron 和 Danuglipron。
Lotiglipron 率先失利,原因就是肝损伤。在 2 期临床试验中,入组受试者的转氨酶(肝功能受损)升高的测量结果,因此辉瑞放弃 Lotiglipron,转而押注 Danuglipron。
只是 Danuglipron,也不尽如人意。
2023 年末,辉瑞公布 Danuglipron 治疗肥胖 2b 期临床的最新数据。虽然该试验确实达到了体重有统计学意义变化的主要终点,但不良事件发生率很高。
具体来看,高达 73% 的患者出现恶心,47% 的患者出现呕吐,还有 25% 的患者出现腹泻。相比于安慰剂,治疗组停止治疗的比例超过 50%,严重限制了 Danuglipron 的临床潜力。
不得已,辉瑞表示,每天两次的 Danuglipron “不会进入 3 期研究”,该药物的未来开发现在将集中在每日一次的形式上。而上文提及的最新研究,也就是这次事件的后续。
从 Lotiglipron 到 Danuglipron 每天两次的探索,都遇到了安全性问题,也不得不让辉瑞对每天一次的 Danuglipron 开发更谨慎,尤其是在竞争格局变幻莫测的当下。
/ 02 / 中等选手的尴尬
辉瑞的谨慎,与当下的市场形成了鲜明对比。从周制剂到月制剂,如今的口服 GLP-1 又被抢疯了。
2024 年 12 月底,默沙东的一笔引进,让市场诧异不已。
当日,默沙东宣布,引进翰森制药的口服小分子 GLP-1 受体激动剂 HS-10535,需要支付 1.12 亿美元的首付款,以及最高 19 亿美元的里程碑款。
考虑到 HS-10535 还是一个临床前分子,又是处于极为内卷的 GLP-1 赛道,这让市场不禁感叹 Amzing。
而在今年 1 月 9 日,海外一家 biotech 公司 Verdiva Bio 宣布成立,并完成 4.11 亿美元A轮融资。Verdiva Bio 的核心管线之一,是来自先为达生物的每周口服一次 GLP-1 受体激动剂。
从大药企,到海外“猎手”的出击,无不反应了口服 GLP-1 的热闹;而从诚益生物到翰森制药,再到先为达,不知不觉间,国产口服 GLP-1 成了海外药企角逐的新战场。
在这个异常激烈的战场中,药企也自然需要更加谨慎,一旦高不成低不就,则只会陷入两难的处境。
典型如海外明星药企 Viking。在口服 GLP-1 的研发竞赛中,走在前列,其 GLP-1R/GIPR 双重激动剂 VK2735,开发了口服和皮下制剂。今年 3 月份,Viking 宣布用于口服的 II 期 VENTURE 试验,已经结束了 280 人的入组,试验为期 13 周,可能会在今年下半年读出数据。与此同时,Viking 还将于二季度开始皮下制剂的 III 期测试。
鉴于领先的身位,Viking 受到资本市场追逐,并且在与辉瑞的并购绯闻中,市值一度超过 80 亿美金。
然后,辉瑞迟迟没有做出并购的决定,这也使得 Viking“进退两难”。日前,Viking 加强了 VK2735 的制造战略,与 CDMO 公司 CordenPharma 签署了一项协议,每年生产“数公吨”两种配方的 VK2735。
在市场看来,Viking 可能要走上自主商业化的道路,但市场对此并不感冒。从去年 10 月份至今,其股价已经持续 6 个月下跌,从最高的 81 美元一度跌破 20 美元。
原因不难理解,虽然进度领先,但 VK2735 核心竞争力并不绝对。在礼来、诺和诺德已经卡住绝对身位的情况下,市场并不认为 Viking 能够脱颖而出。更何况,减肥药的新机制药物也在加速迭代,层出不穷。
Viking 的遭遇,也就是中等选手的尴尬,一旦数据难以称得上惊艳,贸然投入只会陷入两难的地步。
Viking 因为进度优势,已经属于极其幸运的存在,而现在的入局者挑战会进一步加大。或许,这也是辉瑞对于每天一次的 Danuglipron 更谨慎的原因。
/ 03 / 未来赢家属于谁?
戏剧性的是,在辉瑞决定放弃 Danuglipron 之后,Viking 股价飙升。市场认为,辉瑞遭遇打击之后,可能会继续收购减肥药资产,属于 Viking 们的机会来了。
确实如此。辉瑞并没有彻底放弃减肥药资产,目前其布局的管线中,一种口服小分子 GIPR 拮抗剂,处于 2 期开发阶段。辉瑞首席科学官 Chris Boshoff 博士在 2 月份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该分子可能成为与 Danuglipron 固定剂量组合的一部分。
而此次停止开发 Danuglipron,也使得 GIPR-GLP-1 联合疗法的前景暂时消失了。这也意味着,辉瑞需要继续布局 GLP-1 资产,才能完成此前的战略设想。毕竟,减肥药的机会肉眼可见,而依从性更高的产品则被视为通往未来的门票。
目前主流的 GLP-1 药物仍是注射为主,例如,度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都是每周注射一次的长效 GLP-1 受体激动剂,相比每日注射的药物,它们的患者的依从性相对更高。
即使如此,仍然不够。在一项真实世界研究中,度拉鲁肽的依从性为 58.1%,而每周注射一次的司美格鲁肽的依从性为 40.3%。度拉鲁肽的持久性为 142 天,而司美格鲁肽为 121.4 天。
这也意味着,对于注射这种方式,仍有部分患者难以接受。在这个逻辑下,依从性更高的口服 GLP-1 显然会是更好的选择。
在广阔的市场需求与清晰的逻辑指引下,入局的冒险者必然会继续增加。只是,如何在残酷的世界生存,或许也要多思考一分,正如辉瑞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