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拼多多人效比还高:46人一年创收11.6亿,If椰子树赴港IPO

  文 | 向善财经

  近日,泰国品牌 If 母公司 IFBH Limited 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

  这名字对中国的消费者来说,有些陌生,但是一提到 if 的椰子水,相信这两年不少人都喝过。

  作为曾经的小众饮品,如今已经风靡全球,椰子水以其低糖、高电解质等特点成为增长最快的细分品类之一。

  而从此次递交的招股书来看,这家公司可谓是信心满满,不过在向善财经看来,这家公司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挑战并不小。

  代工模式跑出的王

  先看财务数据,2024 年收入 1.58 亿美元(约 11.6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80%,净利润 0.33 亿美元(2.42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99%。

  毛利为 57.9 百万美元(折合人民币 4 亿元),同比增加 90.7%。毛利率则由 2023 年的 34.7% 增加至 36.7%。

  而且令人惊奇的是,这是家员工仅有 46 名的公司,人均贡献利润约 526 万。

  但是在对其商业模式进行拆解之后,这样的高人均产值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 2022 年,创始人萨克将国际业务分拆,成立了 IFBH。

  IFBH 采用“代工厂+第三方物流+分销网络”的轻资产模式,其中,if 在中国内地的业务主要交由两个分销商,一个主要负责在线渠道,另一个则负责线下渠道。

  也就是说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环节,总公司和多数依靠代工的企业一样,是妥妥的“甩手掌柜”,这么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得到的就是极致的人效和轻资产。

  只不过,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下,虽然人效很高,但是 IFBH 是个依赖单一市场,单一产品,单一货源供应的公司,这时高人效+代工的模式是否还能保持优势,就是个问题了,我们挨个来看。

  一、单一货源供应导致的是成本难以控制,竞争受阻。

  2024 年,泰国遭遇高温天气,椰子减产导致新鲜椰青的终端零售价从 9.9 元/个涨价至 16.9 元/个。当年 8 月,if 椰子水方面发布了调价通知函,称因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运营成本增高等原因,公司决定对 if 现有品牌系列产品售价进行上调。

  原因无他,招股书显示,General Beverage 是 IFBH 重要的代工厂商,其供应的椰子水原料比例为总需求的 70% 以上,且泰国为 IFBH 椰子水原料的唯一来源。受困于单一的供应,没什么闪转腾挪的余地,唯有涨价。

  这事要是放在美国,英国这样老资本主义国家,涨也就涨了,但是在中国,特别是涉及零售行业,供应链的,只要犯一点小错,友商们以及不知道哪里窜出来的零售商,就会发动“内卷大法”。

  当前,天猫平台上,330ml 容量的 Vita Coco 椰子水单价约 8.07 元,350ml 容量的 if 椰子水单价约 5.2 元,330ml 的三麟椰子水单价则约 3.95 元(较发稿日可能有浮动)。

  友商的伤害力其实不算大,毕竟都是定价高端,都想站着挣钱,价格不会差太多,但是零售商不这么想,我胖啊,上千的 sku,算的是总账。

  大手一挥,各零售平台纷纷推出大容量装主打“极致性价比”,盒马鲜生 1 升装的自营品牌椰子水,朴朴超市 1.1 升装的自有品牌蔻泉椰子水,售价均仅为 9.9 元。

  在供应链体系冠绝全球的中国,老百姓的消费环境太好了,选择太多了,已经形成了“低价好物”的价值观,不能匹配国内的竞争环境,想要持续发展并不容易。

  其次就是议价能力,和质量把控。

  招股书显示,2023 年及 2024 年,IFBH 向五大供应商采购的金额分别约为 5300 万美元及 9700 万美元,占同期采购总额的 92.3% 及 96.9%。

  举个最直观的例子,就是中国的乳企当年对奶源的依赖,导致的结果一是质量无法把控,二是价格上,容易被上游抱团涨价,随后乳企痛定思痛,收购了大量的上游供应企业,把原料的话语权牢牢的把控在自己手里。

  以史为鉴,对 IF 来说,如果后期出现被上游抱团裹挟的情况,该怎么办是个问题。

  二、单一市场面临的国产竞争问题。

  灼识咨询报告显示,截至 2024 年,IFBH 在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椰子水饮料市场的市场份额均为第一。

  其中,IFBH 在中国内地的市场占有率约 34%,在中国香港的市场占有率约 60%。在上述两大市场,IFBH 的市占率均超越第二大竞争对手 7 倍以上。

  和牛奶、啤酒等饮品一样,椰子水也是舶来品,虽然在我国南方的少数地区,有饮用的记录,但是大面积普及其实并不多。

  追溯啤酒,牛奶的发展史,我们会发现,这种新兴的产品,外国企业确实有红利期,但是等中国的零售商们反应过来之后,形式就不一样了。

  像青岛啤酒,早就打破了诸如喜力等企业的地位,如今在国内已经成为市占率第一。

  天眼查 APP 显示,国内的巨头菲诺,已经加快了扩张的步伐,加上零售企业的内卷,可以想见,未来 if 所遭受的市场挑战是残酷且激烈的。

  三、单一产品面临的增长问题。

  2023 年和 2024 年,IFBH 椰子水产品的收入占比分别为 93.8% 与 95.6%。同一时期,中国内地市场收入在 IFBH 总收入的占比分别为 91.4% 与 92.4%。

  受益于近两年椰子水在中国市场爆发式的增长,公司业绩也水涨船高。

  但是和过去元气森林等新口味的饮品一样,在尝鲜的这阵风过去之后,增长会不会打一个问号?

  元气森林在气泡水增长放缓之后,依靠着“外星人”这样的新品持续增长。

  风物长宜放眼量,以元气森林为样本,IFBH 或许也要及早的稳住第二增长曲线,以防在未来椰子水增长放缓时业绩没有缓冲的空间。

  就目前来看,IFBH 似乎并没有优化自己的产品结构的打算,虽然 2022 年推出的 Innococo 电解质水系列,在 2024 年销量激增 120%,但是销售额占比还是太低了一些。

  所以,综合来看,这三个单一看都不算特别大的风险,但是组合在一起可能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说完挑战,再来看看优势。

  Z世代的新宠

  让我们先从需求端看起。

  上面说到,椰子水是舶来品。因为在欧美市场,椰子水是主流饮品之一,早在 2016 年,美国椰汁水市场的零售额已接近 20 亿美元,仅 2016 年英国消费者就消耗 2500 万升椰子水。

  需求端的潜力比较大,只不过彼时因为生产工艺不完善,供应链体系没有搭建完成,椰子水的售价居高不下,350ml 装售价 15-20 元,普通人消费不起,加上口感差异,仅吸引健身、高端消费群体。

  这一情况在经过疫情的宣传后,迎来了改变,消费者对“天然电解质”“低糖低卡”产品的需求开始释放。

  客观来看,椰子水每升仅含 20 - 50 千卡热量,钾含量还超过香蕉,这些特性使其成为运动补水(占消费场景 32%)、母婴群体(18%)及都市白领(45%)等特定消费场景的选择之一。

  加上瑞幸的“生椰拿铁”等现象级产品的出现,带动了B端市场需求的激增,规模上来了,价格自然就没有以前高,目前 if 的产品 330ml 的整箱购买的话,单瓶价格仅 3.5 元,虽然和盒马的 9.9/一升相比依然不低,但是已经是普通消费者能够接受的范围了。

  在供给侧,东南亚作为主要椰源地,规模化供给能力不断提升,泰国的椰子产量占全球产量的 40%。

  以往成本高昂,就高在运输上,需要冷链技术。

  在无菌冷灌装技术普及后,椰子水易氧化的难题得以解决,保质期从原本的 7 天延长至 18 个月,解决了运输成本的难题。此外,NFC(非浓缩还原)工艺的应用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也加速了椰子水在大众市场的渗透。

  在营销上,除了邀请肖战作为代言人,IFBH 还与泡泡玛特合作,将其热门的 Crybaby 角色呈现在 if 产品包装上,吸引了大量Z世代客群;与瑞幸联名推出的“生椰拿铁 PLUS”单周销量高达 300 万杯。

  此外,IFBH 还进行多项其他户外宣传推广,包括快闪活动、在广告看板、巴士候车亭设置产品宣传横幅与海报,在巴士、地铁等大众运输工具上投放广告。

  作为外来的和尚,对中国市场是足够尊重的,营销的各个环节都比较精准,无论是利用粉丝经济,还是借助品牌的效应,几乎每一步都没有走错,可见这 46 人的团队是做主了功课的,在市场推广上面功力深厚。

  但是,需要投资者重点思考的是,椰子水毕竟不是含有酒精那样的成瘾性强的饮品,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不是刚需饮品,通过营销和粉丝经济得来的客户往往不那么稳定。

  那在未来,随着规模的增长,市场竞争加剧,会不会产生对高营销费用的依赖,反过来侵蚀利润。

  最后综合来看,椰子水对中国消费者来讲,是一个新兴的品类,还在尝鲜阶段,市场容量远未见顶,公司团队小而精,也很懂中国市场,倘若能够解决代工模式中存在的弊端,挖掘出第二增长曲线,在 IPO 通过后不失为一个优秀的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