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元!OPPO这外挂镜头有点意思,能超越“超大杯”?

  现如今,手机的体积,显然已成为了影像能力的短板。

  自从我们进入大底主摄+潜望长焦时代以后,手机背后的“奥利奥”大圆凸起已经成了新的标志性设计。

  受限于机身厚度与重量,手机厂商在传感器尺寸、镜头焦段等方面的升级空间已经捉襟见肘,一英寸的主摄、两亿像素长焦,似乎再精细的堆叠也没有办法塞进更多的东西,手机影像技术的军备竞赛已逼近物理极限。

  真的吗?

  (图源:vivo)

  手机厂商们似乎并不这么觉得,既然内部空间有限,为了塞进更多、更大底的影像配置,他们开始向着外部的空间扩展。

  正因如此,外挂镜头似乎成为了今年影像旗舰的共同语言。

  在 3 月份的 MWC 上,小米展示了一款名为小米模块化光学系统的概念产品;同样在这次展会上,真我展出了一款可以更换镜头的概念机,可将单反相机镜头安装至概念机上,最近,vivo 又为即将发布的 X200 Ultra 准备了一颗酷似“巨炮”的外挂镜头,将手机影像卷到了外设战场。

  这些尝试都很有趣,唯一的问题是,他们要么卖得太贵,要么就是一个概念,咱们普通消费者是根本不用指望能摸到这些东西。

  幸好,外挂镜头本身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早在智能手机发布、数码相机衰落的那段时间,就有无数厂商进行过类似的跨界尝试,如果愿意把时间往前倒转的话,类似的产品我们还是可以接触到的。

  (图源:雷科技自制)

  比如说,我最近花了两百块拿下的这款 OPPO 外挂镜头相机,就是个不错的例子。

  诞生 14 年的手机外挂镜头

  如果想了解“外挂镜头”的起源,那我们需要追溯到 2011 年。

  2011 年,一家名为Olloclip的配件公司为 iPhone 推出了首款手机外挂镜头,这个品类就此诞生。

  尽管由于时间久远,且技术门槛不怎么高,小雷实在无法求证 Olloclip 这种自卖自夸的“首创”是否属实。但可以肯定的是,Olloclip 对手机外挂镜头的发展,确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图源:Olloclip)

  当然了,这并不是相机,只是一个建立在原先产品基础上的镜头罢了。

  而且和今年的外挂镜头主打“滤镜”或者“长焦”不同,当时,主流旗舰手机的影像传感器尺寸还集中在1/2.3-1/3 英寸之间,因此这类外挂镜头主要是用来实现鱼眼、广角和微距拍摄等趣味应用的。

  实际拍摄效果,自然也就图一乐。

  (图源:theregister)

  而正经八百的外挂镜头相机,应该是索尼第一个做的。

  2013 年,索尼推出了两个配合手机的外挂镜头相机,分别名为 QX-10 和 QX-100,前者搭载 1820 万像素的1/2.3 英寸传感器,后者则采用 2020 万像素的一英寸传感器,通过支架安装在手机背面,再通过 NFC 与 Wi-Fi 与智能手机连接并控制拍摄。

  (图源:索尼)

  次年,索尼更是趁热打铁,推出了 QX-1 与 QX-30,前者将传感器提升到了 2010 万像素的 APS-C 传感器,支持更换索尼 E 卡口镜头,后者则获得了 30 倍超长光学变焦,同时还支持 1080P 60 帧规格的视频录制。

  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的技术限制,索尼 QX 系列的外挂镜头只支持 2.4GHz 的 Wi-Fi 连接。

  传输速率较低,导致取景窗存在明显延迟,更麻烦的是,控制与拍摄界面还存在一定的操作延迟,让整个使用体验变得不够流畅,这对于摄影来说简直是不可忍受的。

  此后,柯达也曾试着去涉足这个领域,推出了柯达 SL10、SL25 等一系列产品,但是始终反响平平。

  (图源:索尼)

  几乎是与此同时,在隔海相望的中国,OPPO 在发布新款手机 OPPO N3 和 OPPO R5 的同时,也推出了一款外挂式的镜头状相机,名为 OPPO O-lens 1,售价高达 1499 元。

  而这,就是我们今天购入的产品。

  200 元的老「镜头」有多朴实无华?

  我所购买的 OPPO O-lens1,应该是经销商压在仓库里的全新品。

  正因如此,产品没有零售版本的包装盒,取而代之的是运输用的白色瓦楞纸盒,纸盒上面除了一个孤零零的产品标签以外什么都没有,乍看之下,还以为是不知道哪来的 PDD 小商品。

  打开之后,内容物倒也不复杂,除了外挂镜头相机主题之外,包装内还有一块 880mAh 容量的电池、一条 Micro-USB 充电线、一张简单的说明书,并没有零售版里面附赠的三角支架、充电插头以及镜头挂绳。

  (图源:雷科技制作)

  或许是考虑到重量因素,OPPO O-lens1 没有采用金属机身,而是全身塑料材质。

  这导致这款产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其实是比较廉价的,虽然外观上会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单反相机的可更换式镜头,但是实际上手后反而有点像是那种玩具相机的感觉,没有那种专业工具的质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蛮符合产品调性的。

  (图源:雷科技制作)

  设计上,镜头的前半部采用了粗糙的点阵工程塑料外壳,格栅纹理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较稳固的手感,握持时不容易打滑。

  机身左侧,标明了 10X 的光学变焦范围,下方则是 WiFi 连接的标志,往下则是光学变焦摇杆以及白色的圆形快门按钮,在使用O-lens1 时,只需要上下推动光学变焦摇杆,就可以轻松的调整镜头的焦距,快门键可实现半按对焦操作。

  (图源:雷科技制作)

  电池仓和卡槽是一体的,每款产品都内置了一张 8GB TF 卡,塑料的连接件很容易断,需要注意一下。

  OPPO O-lens1 镜头式相机的开关键与 NFC 功能设计在一侧,用户把镜头和手机同时开启 NFC 功能后,轻轻一碰即可实现快速连接。而在另一侧则设计了电池、存储卡和三脚架接口,该镜头的电池容量为 880mAh,可满足一般用户的续航需求。

  (图源:雷科技制作)

  电源按键设计在产品的正上方,开启时会有电源灯亮起,前方设计有一个 NFC 标识,理论上,用户把镜头和手机同时开启 NFC 功能后,只需要触碰这个位置可以将其与手机连接。

  想要连上手机,倒也简单。

  OPPO O-lens1 在底部设计了两个卡扣,从两个卡扣的内侧向外轻轻掰开,便能像散热背夹那样夹在手机上,底部甚至还能安装简易的三脚架,很好,这样你的手机就已经顺利变成一款拥有 10 倍光学变焦的数码相机了!

  (图源:雷科技制作)

  十年前的 OPPO 镜头,尚能饭否?

  当然,仅仅通过物理连接,肯定是没法让外挂镜头连接上手机的。

  在与手机连接之前,我们需要先行下载 OPPO 的专用 APP“O-Lens”,这个应用目前在网上已经检索不到了,想要的读者可以点这个链接自取:。

  其次,你需要一台系统版本号在 5.0 以下的安卓手机。

  现在可用的“O-Lens”APP,最高只能在安卓 5.0 系统下运行,超过这个版本号的手机甚至连应用都安装不了,如果你家里没有老手机的话,就得临时买一部 OPPO N1 或其他老机当取景器,大概五十元左右。

  (图源:雷科技制作)

  接下来,只需要打开O-lens1,通过 Wi-Fi 找到“O-lens1_XXX"这个无线热点,然后输入默认的密码“12345678”,连接之后再打开安装在手机里的O-lens 应用即可完成配对。

  成功连接后,再把镜头夹在手机上,屏幕自然就变成了取景器。

  O-Lens 拍照应用的左侧边栏可以调节拍照模式,默认状态下是自动的 ASCN 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用户不需要进行任何参数调整,只需要点击快门即可完成拍照。

  除了自动的 ASCN 模式之外,点击左上角的按钮,就可以切换拍照模式,分别为 AE 手动模式、脸部美肤模式、适用于逆光环境下的 WDR 模式和适用于复杂光线环境下的 HDR 模式。

  (图源:雷科技制作)

  不得不说,这个体验真的蛮奇妙,得益于老手机那本来就不怎么样的屏幕素质和 Wi-Fi 近场连接必然存在的显示和操作延迟,整个取景体验真的很像是手里拿着一台 CCD 相机的效果——就是这玩意的传感器是 CMOS 罢了。

  简单说下配置,O-lens1 拥有 1635 万像素、1/2.3 英寸 BSI-CMOS 传感器,型号应为索尼 IMX206,是 Sony Cyber-shot DSC-H90 的同款传感器,最大可拍摄 4608x3456 像素的照片,拥有5-50mm 的 10 倍光学变焦镜头,等效 35mm 相机焦距为 28~280mm,光圈为f/3.2-f/5.6,支持光学防抖。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O-lens1 在实际拍照中的表现吧。

  在默认 ASCN 模式下,O-Len1 的成像效果呈现出一种浓浓的时代感,在商场的复杂光照影响下,最终样张表现略微有些泛黄,压不住灯牌的高光之余,低亮度的部分存在不少噪点,而且画面中的暗处细节更是丢失得七七八八。

  (图源:雷科技制作)

  拍摄较小的物件时,O-lens1 的色彩表现其实还可以,对比现在的旗舰手机也没啥违和感。

  (图源:雷科技制作,左为O-lens1)

  在光线良好的室外环境下,O-lens1 则可以发挥出最佳的拍摄效果,尽管画面的色彩表现不像现在的手机那样讨好眼球,但是在真实性这块反而略胜一筹,记录下来的画面也确实拥有着一丝年月的痕迹。

  (图源:雷科技制作)

  只能说,喜欢这种成像风格的集美有福了。

  到了夜晚,因为传感器的底太小,又缺乏长曝光的缘故,O-lens1 的成像效果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在低亮度环境下什么都拍不清楚,遇到了有光照的环境则几乎百分百会出现过曝的现象。

  (图源:雷科技制作)

  当然,这台相机主打的是“真.十倍光变”,所以长焦场景才是重点。

  所以小雷找来了一台原生 3 倍变焦的普通旗舰,来与 OPPO O-lens1 一较高下。

  先来看看远景,在同样的位置上拍摄对面楼顶的空调外机,可以看到O-Lens1 在光照充足的情况下,成像效果真挺不错的,以牌空调上的字样和栏杆的清晰度作为参照物的话,甚至能超越有了长焦算法加持的普通旗舰手机。

  (图源:雷科技制作,小米 15 拍摄)

  (图源:雷科技制作,O-lens1 拍摄)

  嗯...这就是整整十年技术的蜕变吗。

  让我们把场景换到室内,在同样的位置上拍摄一款公仔,这次O-lens1 和数码相机再度打成平手,两张照片的观感是非常相近的,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O-lens1 所拍摄的公仔色泽淡一些,而小米 15 拍摄的公仔纹理部分更加清晰。

  (图源:雷科技制作,小米 15 拍摄)

  (图源:雷科技制作,O-lens1 拍摄)

  不过到了,暗光长焦,自然是不同旗舰手机的完胜了。

  (图源:雷科技制作,左:小米 15,右:O-lens1)

  实际体验下来,我可以感觉到O-lens1 的软件功能存在明显缺失,无法手动调整曝光时间,对于特殊的情况下的拍照效果会带来显著影响,而 OPPO 对这款产品的当断立断,则是让这款产品最终走向失败的致命一击。

  结语:大众的归大众,专业的归专业

  总结一下,OPPO O-Lens1 的体验如何?

  要我说,体验是挺一般的。

  先说成像,O-Lens 1 的成像效果是能够超越同时代主力机的,不然 OPPO 也没必要大费周章去给 Kodak SL10 换皮,不论白平衡还是清晰度都有一定优势,更别提当时手机几乎不存在的长焦能力了。

  但这么一点体验提升值得 1499 块吗?

  我只能说,现在闲鱼遍地清仓的库存货就是最好的答案。

  至于十倍物理长焦的效果,只能说在 2019 年潜望长焦上线之前有点优势,对比现在市面上的手机,O-Lens 1 的日间成像甚至不如三倍直立长焦的混合变焦,缺乏长曝光能力更是让它在夜间完全捉瞎。

  至于软件体验,那更是一团灾难,或许是因为销量不及预期的缘故,O-lens APP 根本就是一个没更新完的半成品,什么设置都调不了、长焦取景概率死机、分离 5cm 自动断联,根本就是产品体验中的常态。

  真要说有趣的地方,那就是这款产品的成像风格还真挺有年代感的,和小红书上面被疯炒的 CCD 相机、iPhone 5 之类的效果差不多,考虑到这批产品目前被炒作起来的价格,买回去玩一玩的价值还是有的。

  至于你问我,外挂镜头真的有机会成为手机影像的下一步,甚至颠覆相机吗?

  老实说,我不认为这就是手机影像的未来,甚至并不是那么看好外挂镜头的解决方案。

  首先,虽然你可能不相信,但对于普通的消费者而言,目前市面上的手机影像的底限已经够高了,哪怕是不强调影像能力的性能中端机,也可以在非极端环境下获得不错的拍摄效果,拿来记录生活绰绰有余。

  其次,对于真正的专业用户来说,即便在小米克服了连接质量的问题后,最终呈上来的也不过是一颗融入了 M43 传感器的外挂镜头相机,而现在哪怕是入门级的 Vlog 专业相机,也起码会配备一颗 APS-C 传感器,从便携、画质和色彩上全方位降维打击。

  对于真正有便携摄影需求的专业用户来说,专业选手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事实上,真正的旗舰手机,本就不应该成为“谁的影像表现更出色,谁就更有可能赢得市场的青睐”的产品。

  如果影像到头,不如回头考虑一下全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