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AI男友不再擦边,MiniMax就“赢”了

  文 | 创业最前线,作者 | 冯羽,编辑 | 蛋总

  “在使用海螺 AI 生成视频时偶尔会出现‘开盲盒’情况(即存在一定概率描述与生成内容不符),但大模型的本质是一种概率计算,尤其是手部细节是 AIGC 弱项,短期内难以避免。”一位短视频创作者表示。

  这款支持文生视频、图生视频的 AI 内容平台上线时间虽短,但却一鸣惊人。

  2024 年 9 月上线,上线仅一个月后,海螺 AI 海外版(Hailuo AI)就登顶 10 月 AI 产品榜·全球增速榜,月访问量同比增长高达 2772.92%,达 1173 万;2024 年 12 月和 2025 年 1 月的全球 AI 产品榜“出海总榜”和“视频生成”类,“海螺 AI”更是连续两月蝉联榜首。

  海螺 AI 背后的 MiniMax(上海稀宇科技)也一改此前的低调态度,开始走向台前——创始人闫俊杰开始在公开场合阐述自己的技术态度,拒绝套用移动互联网的逻辑,称“更好的应用和更多用户并不会导向更好的模型”。

  当大部分大模型公司还在打价格战争取客户时,被称为“六小龙”之一的 MiniMax 似乎是最不用担心产品商业化的公司之一。

  每款大模型对应一款应用,也让其拥有足够的底气。MiniMax 国际业务总经理盛静远曾表示,MiniMax 可能是短时间内能实现自负盈亏及盈利的大模型公司。

  旗下情感陪伴产品 Talkie 一度是中国社交应用出海的明星产品,但去年年末在海外某些国家被下架后,MiniMax 的业务重心似乎更多转移到发展风险更小的海螺 AI 上来。

  例如对外统一品牌标识,将原 AI 助手“海螺 AI”更名为 MiniMax,“海螺”则留给视频生成业务。

(图 / 海螺 AI 官网)

  无论是从用户付费意愿,还是对产品的宽容度,海外市场无疑都是 AI 类产品更好的选择。加之朱啸虎言之凿凿“‘六小龙’最好的结果是卖给大厂”,出海更不失为一条出路。

  但当政策成为悬在头顶的利剑,MiniMax 需要面对的又岂是“产品是否好用”这一技术难题。

  1、从 AI“捏崽”,到百万运镜

  客观来看,MiniMax 旗下三款产品——Talkie、星野和海螺 AI 在市场上均有不错的反响。

  2023 年 6 月,MiniMax 在海外上线了 AI 陪伴产品 Talkie。3 个月后,拥有类似功能的星野在国内上线。

  彼时,Talkie 最大的卖点是 AI 角色定制,用户可以在平台上创建私人 AI 智能体,通过调整智能体外貌、语音特征、性格爱好等,来深度定制专属陪聊对象。

(图 / Talkie 聊天界面)

  “海外版本和国内版本功能差不多,能提供情感陪伴,还可以‘捏崽’(创造 AI 智能体),主打一个纯绿(敏感词多,不‘开车’)。”AI 陪伴产品玩家陈善(化名)表示。

  当彼时的大模型厂家都在争相秀肌肉、宣传大模型的技术优势时,MiniMax 最早从用户体验上找到了商业化的入口。

  “奇妙的地方在于,大多数用户会把 Talkie 和星野当成一个陪伴玩具,而非 AI 工具,其大模型的属性被弱化,更多体现的还是情感温度。”陈善补充道。

  Talkie 推出的卡牌玩法在当时也是独树一帜。

  用户在与 AI 角色互动时有机会获得 CG 卡牌,可以付费购买钻石获得额外抽卡机会,卡牌除了可以收藏外,还可以在卡牌商店进行交易。

  卡牌玩法之外,Talkie 还能提供场景化的聊天策略、设定聊天背景,左右滑动自由选择 AI 角色。

  “这类产品的用户粘性很强,通过卡牌玩法角色设计,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和情感化,输出情绪价值,可以实现对二次元和乙女(女性向游戏)游戏玩家的精准穿透。”陈善分析道。

  Talkie 此前的投放素材多以真人试玩为主,主打用户与 AI 的甜蜜恋爱戏码。在早期 Top 10 连接者数量的 AI 角色中,8 位为男性,2 位女性。这种玩法在海外备受欢迎,Talkie 很快走向美国、英国、菲律宾、孟加拉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反观在国内上线的 AI 陪伴产品星野,女性用户对其使用感受则更像后宫“翻牌”——你的初恋是黑道大哥、新婚丈夫是死对头的青梅竹马、霸道老板暗恋我……基本将古早言情小说男主人设翻了个遍。

( 图 / 星野聊天界面)

  在星野,和 AI 角色互动同样可以获得星念卡,解锁额外的卡需要为星钻充值,6 元=600 钻石,而开启一张星念卡就需要 200 钻石。

  相比 Talkie 和星野这样的情绪价值产品,海螺 AI 则是妥妥的生产工具。

  在海螺 AI,用户可以实现文生视频和图生视频,相比同类产品,海螺的生成画质逼真,电影级运镜算是一个亮点。

  目前,海螺 AI 的主要用户为影视内容创作者和动画 CG 内容创作者,可以适当解决传统 CG 内容制作成本高、周期长的问题。

(图 / 海螺 AI 界面)

  一般而言,生成一段3-5 秒的视频需要耗费几十个贝壳(APP 内的钱币单位),基础版会员每个月能获得 1000 个贝壳,会员费为 68 元/月、183 元/季、738 元/年。

  若标准版会员每月可获得 4500 个贝壳,则需要支付 248 元/月、666 元/季和 2648 元/年的会员费。

(图 / 海螺 AI 订阅费用)

  从情感陪伴到视频生成工具,对于时下最热门的 AI 应用场景,MiniMax 纷纷将其一网打尽。

  2、“低调王”,出山了

  MiniMax 创始人闫俊杰曾任商汤科技副总裁、研究院副院长和智慧城市事业群 CTO,负责搭建深度学习工具链和底层算法,以及通用智能技术的发展。

  2021 年 12 月(商汤科技上市前夕),彼时已从商汤离职的闫俊杰创立了 MiniMax,聚焦于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研发和应用。而他对多模态大模型的执念,来自和外公的一次对话。

  “外公想写一本书,讲过去几十年的经历,但这需要非常强的组织能力,需要打字,AI 或许可以帮他把这个想法实现。”在闫俊杰看来,人类每天消费的内容多以图片和视频为主,文字占比并不高,要覆盖更多用户,唯一的办法是输出多模态内容。

(图 / MiniMax 稀宇科技官方微信公众号)

  而相比其他同期大模型产品拼命卷技术、卷参数,MiniMax 从一开始就坚持“产模一体”,让所有的底座模型都要服务于产品。

  例如,文本模型对应着 MiniMax 助手,视频模型对应海螺 AI,星野和 Talkie 则是大模型技术的集大成作品。

  “产模一体”本质上是要在技术迭代与产品体验优化之间取得平衡。

  据 MiniMax 相关技术人员透露,公司早期产品应用迭代很快,无论是产品还是模型,基本都是按周迭代,研发部门会做大量实验,每一周都能拿到具体工作的进展反馈。

  这也让 MiniMax 创立仅一年时间就推出了陪伴产品 Glow,“这款应用甚至现在都被很多 AI 玩家视做情感陪伴领域‘白月光’般的存在。”陈善表示。

  遗憾的是,仅上线半年,Glow 就被下架,疑似因平台对话涉及“擦边”内容被监管。

  明星社交产品的迭代则更为迅速。

  Talkie 的员工曾告诉自媒体「智能涌现」,Talkie 的每个设计,都是根据用户反馈快速迭代的,高峰期产品团队能提出 20 多个需求,需要在一周内满足。

  MiniMax 主要收入来源于情感陪伴产品,主要收费方式为广告和订阅充值,其中 Talkie 是当之无愧的是主力。

  App Annie 数据显示,自 2023 年 4 月 1 日到 2025 年 3 月底,Talkie 的 App Store 总计收入为 321.8 万美元;自 2023 年 9 月至 2025 年 3 月底,星野(只在中国区上线)的总计收入为 24.4 万美元。

  据 36Kr 报道,2024 年 Talkie 年收入或突破 7000 万美元。

  然而,2024 年 12 月,Talkie 在美国市场 App Store 被下架,而在此一个月前,Talkie 已从日本市场 App Store 下架。据业内人士分析,随着中国社交应用在海外走红,此次下架或与地缘政治因素有关。

  虽然今年 1 月闫俊杰在与「晚点」的对谈中,重新阐述了技术和产品的关系,称“更好的应用和更多用户并不会导向更好的模型”“关键时刻技术压倒一切”,但前期的产模一体理念已经足以让 MiniMax 建立自身的“护城河”。

  3、用户量下滑,竞争很激烈

  情感陪伴之外,MiniMax 也在寻找更稳妥的商业落地场景。

  2024 年 8 月 31 日,MiniMax 正式上线了视频生成功能,发布仅一个月,海螺 AI 的月访问量就大涨了 860%。

  SimilarWeb 显示,至今海螺 AI 仍保持着极为优秀的数据表现,全球月访问量、平均访问停留时间、跳出率甚至超越了 OpenAI 旗下 Sora、PIKA 等同样知名的视频生成网站,国际版本支持 180 种语言本地化。

(图 / 海螺 AI 助手官方微信公众号)

  如今,MiniMax 不仅统一了对外的品牌形象,近日更是拟收购鹿影科技,后者是一家专注二次元动漫 AI 生成的创企。

  不过从短期来看,海螺 AI 势头虽猛,但情感陪伴产品仍然贡献了 MiniMax 大部分收入。

  闫俊杰此前透露,C端业务占比在公司中能够达到 80%。对于 MiniMax 目前的商业化,其表示有两个路径:一是开放平台已经有超过三万家企业用户和开发者聚集;二是公司产品里的广告机制,可以做到商业化变现。

  海螺 AI 是工具类应用,且推出时间尚短,仍在起步阶段。而主打C端付费的情感陪伴市场需求旺盛,用户粘性很高,能够帮用户实现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情感价值和支持。

  但 AI 产品的整体用户规模似乎正在放缓。在 2024 年 9 月的新增下载中,前 15 名 AI 产品普遍出现了 30% 左右的数据下滑,星野以接近 30% 的幅度跌出百万级梯队;而从用户活跃度来看,老用户活跃度已经趋于平稳,但新用户的三/七日留存率整体有约7% 的下滑。

  在 AI 陪伴产品赛道,目前的流量和用户尚未出现规模化增长,但下场竞赛者已层出不穷。

  国内除了 MiniMax 星野、字节旗下猫箱、阅文孵化的筑梦岛、小冰公司推出的 X Eva 等头部产品,就连豆包这样的工具类智能助手也能和各类 AI 智能体自由对话,提供情绪价值,更别提 SpicyChat、Poe、FLAI、冒泡鸭等小众情感陪伴产品,凭借更不敏感的内容环境吸引了不少玩家。

  “一款情感陪伴产品比较难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例如角色智能、回复流畅记忆时间长、敏感词宽容、强剧情、价格便宜等,大部分玩家都会同时使用多个情感陪伴产品,玩腻了就换一个。”陈善表示。

  面对“忠诚度”并不高的年轻用户们,情感陪伴产品显然不能只靠“擦边”留住他们。

  而情感陪伴向来是大厂们谨慎参与的生意,只因其涉及安全及隐私风险,如要出海则要面对更多不确定的政策因素。

  在 To B 业务方面,MiniMax 具备成熟的语音大模型能力,具体以卖 API 模式为主,主要落地场景包含角色扮演、AI 客服、智能硬件、AI 教育、办公、招聘等领域,目前已有 3 万余家企业接入。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大模型公司会针对客户进行 API 定制服务,而非提供标准化产品。而据「智能涌现」报道,MiniMax 海外业务并不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整体采用轻量化的产品交付模式。

  而 2B 方向的 AI 市场,向来是大厂的天下。

  2024 年 5 月,智谱 AI 率先宣布入门级大模型的价格从 0.005 元/千 tokens 降低到 0.001 元/千 tokens,直降 80%。随后,字节跳动、阿里、百度、腾讯、科大讯飞等公司相继主动下调了大模型价格,部分面向B端市场的大模型 API 调用费用下探至 0 元,大模型价格战早已打响。

  2B 业务是难啃的硬骨头,面临大厂不惜财力和人力的投入,剩余公司也只能另辟蹊径。而在今年年初,MiniMax 联合创始人、副总裁魏伟已离职,此前主要负责 To B 方向的商业化业务,曾在腾讯云和百度智能云担任重要职务。

  此前,MiniMax 国际业务总经理盛静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我们做的不是陪聊,也不是 AI 的情感陪伴,就是新一代的内容生成平台。”

  只做“中国 AI 伴侣巨头”还不足以描绘 MiniMax 的野心。但在政策不明朗以及 AI 工具类业务初出茅庐的背景下,MiniMax 走向舞台中央或许只是一枚烟雾弹, 毕竟真正的隐形冠军,从来不在乎大家是否知道“他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