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人士向虎嗅独家回应:Manus一切正常,公司没跑路

  出品|虎嗅科技组

  作者|宋思杭

  编辑|苗正卿

  头图|Manus 官网

  针对 Manus 本周的一系列传闻,有知情人士向虎嗅独家回应道,“Manus 一切正常,公司没跑路”。

  连续一周,国内 AI Agent 企业蝴蝶效应旗下业务 Manus 持续“暴雷”——从“裁员传闻”到“社交媒体清空”,再到传出停止与阿里通义千问方面合作,事件逐渐升级、发酵。

  对此,有知情人士向虎嗅独家回应道,“公司没跑路,业务正常。”与此同时,该知情人士还透露,Manus 在国内业务的裁员还在持续进行中,不过这跟跑路无关,主要原因是 Manus 自发布以来海外收入较为可观。

  而至于 Manus 究竟为何要将总部搬至新加坡,有知情人士告诉虎嗅,“其实不存在 Manus 总部搬迁的问题,Manus 在 3 月发布时就是一个国际产品,而目前所做的是为了在国际框架要求下,确保在服务全球用户时满足各国合规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在 4 月末,Manus 刚拿到由海外知名风投机构 Benchmark 7500 万美元领投的融资,投后估值飙升至 5 亿美元。而就在该轮融资结束后不久,有媒体爆料,美国财政部正在审查 Benchmark 投资 Manus 这家中国公司的交易,缘由是 2023 年拜登政府出台法案,禁止美国向中国半导体、量子计算、AI 和军事等相关公司投资。(该法案于 2025 年 1 月正式生效)后来,在调查 Benchmark 投资 Manus 一案时,Benchmark 方面律师反击道,“Manus 并非来自中国,其注册地是在开曼群岛。”

  而另有知情人士向虎嗅透露,Manus 选择主动合规,还考虑到美国 CCPA、欧盟 GDPR、日本 APPI、韩国 PIPA、新加坡 PDPA 等法案,在合规压力下作出的决策。

  然而,本周整件事情的诡异之处在于,一切发生得太过突然,且毫无征兆。甚至目前摆出来的“证据”,都不是发生在最近。比如,近日在网上疯传的关于 Manus 官网锁区的截图,实际上,自 Manus 发布以来便限制了国内用户的访问,用户需通过谷歌账号才能注册并登录,而截至发稿,Manus 依然可以在非中华区正常访问,且“每日赠送用户 300 积分”的政策也并无改变。

  再比如,本周传出 Manus 清空社交媒体账号,据虎嗅了解,Manus 清空社交媒体的时间发生其实早在一周以前,且在清空之前,Manus 官方也仅发过两条消息,并无投入过多精力在社交媒体运营上。有知情人士告诉虎嗅,Manus 清空社交媒体并不涉及公司战略变动。

  在笔者看来,本周舆论对 Manus 的群起而攻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蓄谋已久”。更准确地说,这种怒火从 3 月份它带着热搜体质“横空出世”便开始积攒了——当时 Manus 凭刷屏式曝光走红,就因铺天盖地的营销攻势被骂 “用力过猛”,后又因“一码难求”坐实了饥饿营销的指控,再到后来被扒出“套壳”,更是被质疑无核心产品能力等等。如今的 Manus,基本上可以说进入了“说句话都被群嘲” 的阶段。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套壳”一词并非贬义——其中不仅海外多个 AI 应用都是基于 ChatGPT、Claude 等主流基座模型基础上搭建,且 ARR 均达到千万美元级别。

  再回到裁员事件本身上,尽管关于 Manus 在国内裁员是真,并在该裁员消息传出当天便向虎嗅回应道,“是基于公司自身经营效率考量,决定对部分业务团队进行调整”,但在这背后传出的信号是,在上一篇写 Manus 裁员传闻一文中笔者提到了 Manus 近两个月的月活数据,Manus 作为月活仅千万级别的 AI Agent 应用,想要在国内实现商业化并非易事。再加上 Benchmark 投资后,出于合规考虑决定去海外发展。

  有知情人士向虎嗅透露,“Manus 其实考虑到人效的问题。就在 Manus 决定裁员的一周前,内部开过一次复盘会议,当时他们讨论为什么 Manus 需要 100 多人。”

  于是,围绕人效、业务增长潜力等问题,Manus 最终走到今天这步。

  在 Manus 创始人肖弘生日(7 月 10 日)的前一天,也正好是 Manus 被爆裁员当天,他发朋友圈说,“我们从不主动提及 ARR,即便用最严谨的口径对比,我们在这个指标上取得的成绩也比世界范围内公开声称自己是最快的产品们都更好。一方面是不想吹牛或者吓人,另一方面是觉得这种表述本身也不够 ambitious。”

  当然,这一切戏剧性的故事都还仅是刚开始,未来迁至新加坡后,Manus 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573141.html?f=wyxw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