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调挖人后,扎克伯格又出重拳:数千亿投入AI基建,核心模型或转向闭源

  7 月 15 日消息,在发动了一场 AI 史上最激进的“人才闪击战”后,Meta 又对准了下一个目标:基础设施。

  美国时间周一,Meta 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宣布,该公司将建造多个“吉瓦级”超大规模数据中心集群,其中首个命名为“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的数据中心将于 2026 年投入运营。

  这个庞大的基础设施项目,与 Meta 激进的“收购或挖角”人才战略相辅相成。据悉,Meta 已从 OpenAI、苹果等竞争对手处成功挖角多位 AI 顶尖专家。如此大手笔的投入,彰显了 Meta 意图通过压倒性的算力扭转此前在 AI 领域的被动局面,重夺行业主导权的决心。

  扎克伯格在声明中确认,Meta 将为此项数据中心计划投入“数千亿美元”的巨资,并强调:“我们完全有能力通过现有业务产生的现金流来支撑这项投资。”这笔巨额投资预示着,Meta 的战略重心已从渐进式 AI 优化,全面转向对超级智能的追求。

  Meta 的 AI 基建革命:“吉瓦级”数据中心的豪赌

  为支撑其 AI 雄心,Meta 正以激进的基建策略重塑竞赛格局。扎克伯格近日披露,“普罗米修斯”数据中心的规模将大到足以覆盖曼哈顿核心区,而这仅是其全球多个“超大规模算力集群”的开端。

  与传统数据中心建设思路不同,Meta 从马斯克的 xAI 处获得灵感,开创性地采用了“帐篷式”临时数据中心架构。这些看似简易的设施摒弃了传统建筑美学和冗余设计,转而专注于极速部署。其建设周期从行业平均的数年缩短至数月,并通过智能负载管理系统替代传统柴油发电机,利用动态电力调配技术应对电网波动,以确保计算机的持续运行。

  为实现算力的快速扩张,Meta 采取了独特的混合基建策略,将自建超级数据中心、租赁第三方算力资源以及帐篷式临时设施快速扩容三者相结合。这种创新架构使 Meta 能够构建全球响应最快的 AI 基础设施网络,即将建于俄亥俄州的“普罗米修斯”集群就是其最新例证。

  在能源保障方面,Meta 同样采取了非常规解决方案。为满足“普罗米修斯”集群的电力需求,Meta 配套建设了两座 200 兆瓦的天然气发电厂,采用 Solar Turbines Titan 250 等工业级涡轮机组。据悉,在其未来规划中的路易斯安那州超级集群,甚至可能将探索核能供电方案。

  通过由 Arista 交换机构建的超高速光纤网络,Meta 正在将全球分散的算力节点编织成一个统一的“超级大脑”。这一网络支持跨洲际数据中心的协同训练,可动态调度全球的算力资源。每个地理上分散的设施通过高速互联,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分布式超级计算机。

  模型开发战略或将调整:从开源转向闭源

  除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外,Meta 新设的超级智能实验室也正在讨论对模型开发战略进行重大调整,包括放弃 Meta 目前最强大的开源 AI 模型“Behemoth”,转而开发一个封闭模型。

  多年来,Meta 始终选择将其 AI 模型开源,即将计算机代码公开供其他开发者使用和再开发。与此相对,封闭模型则保持其底层代码的私密性。Meta 的高管们一直认为,开源有助于技术发展更快,并能使更多开发者参与其中。

  如果 Meta 最终决定转向闭源,这不仅是技术路线的调整,更代表着其企业理念的深刻转变。Meta 因开源其 AI 模型而获得了开发者的好评,其首席 AI 科学家杨立昆(Yann LeCun)曾表示:“最终的胜利者必将是开源平台。”

  值得关注的是,超级智能实验室关于战略调整的讨论仍处于初步阶段。知情人士强调,任何最终决策都需要经过扎克伯格本人的批准。目前最可能的方案是采取“双轨并行”策略:在保持现有开源模型的同时,优先发展闭源模型技术。

  在谷歌、OpenAI 和 Anthropic 等竞争对手普遍采用闭源模式的背景下,Meta 的这一动向可能将重塑整个 AI 产业的竞争格局。

  危机催生的战略:Llama 4 失败后的反思

  Meta 之所以采取如此激进的战略,可以追溯到 2025 年 5 月。当时,其内部遭遇了 AI 发展历程中的重大挫折——备受期待的 Llama 4 Behemoth 模型因在关键基准测试中表现不佳而被紧急叫停。

  这一失败暴露了 Meta 在技术路线上的多重问题:分块注意力架构的设计缺陷、专家路由系统的频繁变更,以及训练数据集的质量问题。

  面对内部研发的困境,Meta 迅速调整了战略方向。在收购 Runway AI 等关键初创企业未果后,公司转向了更为激进的“收购或挖角”战略。这场行动由扎克伯格亲自挂帅,并在 2025 年 7 月 1 日达到高潮——Meta 正式成立超级智能实验室(MSL),由其挖角而来的顶尖人才领衔,包括前 Scale AI CEO 汪韬和前 GitHub CEO 纳特·弗里德曼( Nat Friedman)。

  Meta 的人才争夺战主要瞄准了 OpenAI。仅 2025 年 6 月最后一周,就有至少 8 名 OpenAI 核心研究人员转投 Meta,传闻中的薪酬包总额高达上亿美元。这一大规模挖角行动在 OpenAI 内部引发了强烈反响。

  一份泄露的备忘录显示,OpenAI 首席研究官陈信翰将此事比作“家中遭窃”,并呼吁团队保持专注:“与 Meta 的竞争只是支线任务,我们的主线使命从未改变。”同时,为稳定军心,OpenAI 已将股票激励总额提升至超过 44 亿美元。

  这场人才争夺战的影响远超两家公司。当 Meta 挖走 Safe Superintelligence(SSI)的 CEO 后,其联合创始人伊利亚·苏茨克维尔(Ilya Sutskever)不得不亲自接管公司运营。他在内部会议上表态:“我们拥有顶尖的算力、优秀的团队和明确的技术路线。我们将继续专注于构建安全的超级智能。”

  Meta 的 AI 霸权之路:金钱铺就的新赌注

  在 AI 领域的激烈竞争中,Meta 正采取“双管齐下”的战略布局。除了高调挖角顶尖人才外,该公司还通过精准收购来补足技术短板。例如,Meta 出资 4500 万美元将语音 AI 初创公司 PlayAI 收入囊中,此举明显是为了增强其智能眼镜 Ray-Ban 和 AI 助手的能力。

  归根结底,Meta 的战略核心,是一场用金钱换时间的豪赌。扎克伯格似乎笃信,借助 Meta 庞大的广告业务提供的充足“弹药”,用压倒性的资本和不计代价的挖角,可以抹平其在 AI 技术上失去的时间。

  然而,业界真正的疑问在于:在 AI 这场需要深厚积淀、考验长期主义的马拉松里,用百米冲刺的速度,真的能跑到终点吗?Meta 用金钱铺就的霸权之路,究竟是通向王座的捷径,还是另一座技术泡沫的顶峰?

  时间,终将给出答案。(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