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对话XREAL徐驰:谈与谷歌合作 评小米AI眼镜 给行业“泼冷水”

  出品 | 网易科技《态度 AGI》对话

  作者 | 崔玉贤

  编辑 | 丁广胜

  “AI 给 XR 领域带来了最后的缺失的拼图,我特别激动。我们发现无论从硬件、系统、生态和交互上所有的东西都 Ready 了,这个行业终于不再是碎片化,统一的加速往前走了。”XREAL 创始人兼 CEO 徐驰在访谈中难掩兴奋之情。

  7 月 22 日,XREAL 在北京又发布了一款新品——XREAL One Pro,借着这款新品,徐驰分享了被谷歌选中、联合打造的首款适配 Android XR 的智能眼镜 Project Aura 的故事细节;也给出了他对小米 AI 眼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徐驰分享了 AI 这个火爆全球的技术给 XR 赛道带来的新希望。

  徐驰认为,创业九年来,终于发现所有元素都快 ready 了,包括足够好的硬件体验,光学各方面已经可以将眼镜做到足够轻巧和便携,Android XR 带来了一套完整的操作系统,操作系统背后带来的开放的内容生态,以及 AI 带来的高效互动。

  “AI 为什么能够做好这件事?是因为我们第一次不再用 3D 捕捉,而是用语音、跟人的交互方式一样,甚至未来 AI 住在你的眼镜里,通过你的 camera,它能够看到你前面的信息,直接帮你做主动预判。这些交互会大大提升今天 XR 的交互效率。”徐驰解释道。

  如果 AI 是下一代人机交互的话,徐驰认为眼镜将是最有可能最大化 AI 能力的终端。

  可以看到今年 XR 赛道又空前热闹了起来,AI 大模型加持下,新旧玩家纷纷出手,推出 AI 眼镜,多家创业企业还拿到了新的融资。

  然而,徐驰却呼吁大家不要只看水上的繁荣,而更应该关注“水下”,更多功能模块的提升。

  “小米 AI 眼镜已经证明了今天产业链能力下做出的(眼镜)体验仍然不具备千万级市场,不具备百万级市场。现在的 AI 眼镜还是需要打磨的。”徐驰认为,“现在的 AI 眼镜更像是一个 5 岁小孩的智商,还没有让消费者每天持续佩戴的黏性。”

  徐驰明确表示 XREAL 今年不会做 AI 眼镜,而是将精力更多放在打造一款百万级别的爆款产品上。

  今年谷歌 Google I/O 开发者大会上,Google 宣布了与 XREAL 深度战略合作,联合发布新一代智能眼镜——Project Aura。徐驰表示,这对 XREAL 来说是巨大的认可,XREAL 依靠产品力、技术力赢得了市场认可、媒体认可,也终于靠着硬实力赢得了这个领域最好的合作伙伴的认可。

  “我们不是给谷歌贴牌,而是打着 XREAL LOGO 的产品,我们还是挺骄傲的。”徐驰强调。据悉,这款深度合作的 Project Aura 将于 2026 年正式推出。

  XREAL 逆流而行,不做 AI 眼镜,对于行业炒作的“百镜大战”,徐驰也不太认可。

  他认为 XR 赛道还只是进行到了上半场,甚至可能是上半场的上半场,什么时候雷军亲自下场,将 70%、80% 的时间投入到眼镜上时,才是真正的“百镜大战”。

  “对比一下今天的车才是纷争非常激烈的时刻,我们也希望现在大家先一起努力攻关把 iPhone 时刻——上半场标志性的时刻做出来。”徐驰表示。

实录|对话徐驰:谈与谷歌合作评小米 AI 眼镜给行业“泼冷水”

  以下为 XREAL 创始人兼 CEO 徐驰以及 XREAL 产品总监刘宗楷与媒体交流的部分内容(有删减):

  XREAL 产品与小米 AI 眼镜完全不一样

  提问:您给小米 AI 眼镜打个分,满分一百的话,大概多少分?

  徐驰:今天小米在这个领域绝对是最高峰,它把现在有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优化的最好了,无论是蓝牙连接、电池、续航、拍照各个方面做到极致了。如果大家仍然觉得不满意的话,我们需要做的是比现在供应链整合还要做得更深一步创新,可能是在一些 AI 模块上、系统模块上、芯片模块上,甚至可能是 camera 模块上做更新的东西。

  现在眼镜是把拍照做得比手机好,这件事我们压根做不到,因为今天我们看一下手机的 camera 有多大,这件事可能本身方向就错了,我们有没有想过也许 AI 眼镜 camera 不是给人看的,是给 AI 看的,因为我们希望的是将来 AI 能在这个视角上去 share,我们第一时间能够知道我们在看什么东西,那么它可能不是 for 人眼的。

  那如果从这个视角来讲会发现拍照链路上要做一些创新性的优化。只有 AI 能够用一种高效方式看到我们的信息,它才有可能结合它的能力给到你更主动的、个性化的推送和建议。而这些事儿在芯片端,在 Sensor(传感器)端,在整个链路端都要有一些创新的变化,而这些东西从硬件视角来讲它不是个算法更替就能解决的,它可能是需要有些漫长的迭代才能达成的。

  提问:小米推出了 2000 多元 AI 眼镜,在价格方面,XREAL 如何应对巨头的竞争?

  徐驰:首先我们产品跟小米产品完全不一样,小米只做了 AI 的眼镜,我今天始终相信一个 AI 眼镜给大家带来的是住在眼镜里面的能力匹配公司员工的 AI 助理的话,你一定是愿意给他付更多钱的。所以我不觉得这件事价格是问题,更多的是我在这样一个价格下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其实对于 XREAL 来讲我觉得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上半场还没有到价格战的时候,到下半场才有价格战。所以我们今天有点是大家套入了一个成熟行业的这些竞争逻辑,在一个我们认为上半场的行业。

  所以应该定义的是在 iPhone 还没有出来之前,五花八门的手机打价格战重要吗?我觉得还可能没有那么重要,我觉得更可能是在这个赛道上大家养成用户黏性,其实我觉得套用 VR 的例子,过去靠补贴方式给大家什么教训的话,当 VR 产品体验没有那么 ready 的时候我确实可以用补贴催熟,但是你发现补贴催熟的结果是所有用户数据并不是那么 organic,所以当这个补贴褪去之后,潮水褪去之后,好多人是在挪用它。包括 Meta 自己,Meta 现在也开始涨价了,我们至少看到不再像以前激进的做补贴,而是慢慢把价格打起来。这件事最后一定会回归商业本质。

  眼镜是最有可能最大化 AI 能力的终端

  提问:如何看待 AI 眼镜这一概念?

  徐驰:一个是我们今年不做 AI 眼镜,太热了,特别火,今年对 XREAL 来讲我们会把更多精力放在现在项目上面。还有一点,今天 AI 眼镜体验和产业链成熟度还不够。虽然今年媒体渲染了百镜大战,但是今天这个行业更应该关注水下战争,小米已经证明了今天现有产业链能力下做出来的体验仍然可能是不具备千万级市场,不具备百万级市场,我们也认为这样一个产品不具备百万级爆款。说明可能真正在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可能是水下更多功能模块的提升,这件事需要大家沉住气等一等。

  同时现在 AI 眼镜还需要打磨,这件事期待是对的,我们想象的 AI 眼镜甚至媒体想象的已经是上亿级或者至少千万级规模市场的期待值。但是今天单品没有过百万的,除了 Ray-Ban Meta,但是 Ray-Ban Meta 其实是靠着补贴,靠着一个时尚单品逻辑的属性把它冲到仅仅到了 200 万。所以我们觉得还是需要打磨的。我们想象的 AI 眼镜在今天更像一个 5 岁小孩的智商,你问问它这是什么东西,你给我讲个笑话、表演的节目,你逗逗它可以,但是它没有让你每天持续佩戴产生足够的黏性。

  我们认为真正的 AI 眼镜首先 AI 得强吧?它得配合着 AI 能力,眼镜有足够多的匹配度。所以我们认为的是很可能 2027、2028 年会让大家看到一个成熟度超过 20 岁的始终连着互联网的巨牛的 AI Agent,能够给大家带来生活当中的巨变。

  我们一直没有解决如何在 3D 平台下做高效交互,而 AI 恰好补足了最后这块。AI 为什么能够做好这件事?是因为我们第一次不再用这种 3D 捕捉,而是跟人的交互方式、AI 交互方式、用语音,甚至未来有可能的是 AI 住在你的眼镜里面,通过你的 camera,它能够看到你前面的信息就直接帮你做主动做预判了。这些交互其实会大大提升今天在 XR 里面的交互效率。

  所以我们认为 AI 是 AI 这边的交互,而 AR 眼镜能够给 AI 提供什么呢?我们认为没有 AR 的 AI 有点像是一个非常睿智的盲人。

  如果 AI 是下一代人机交互的话,一定终端会是一个离人的眼睛、嘴很近的新的终端,大概率就是戴在眼前的可穿戴设备。对我们来讲也会觉得特别激动人心,是 AI 给了我们整个 XR 领域、AR 领域最后的缺失的拼图,让我们发现无论从硬件、系统、生态、交互上所有的东西都全了。终于我们看到这个行业不再碎片化,我们能够统一的加速往前走,我们想象到 iPhone 出现之后行业开始收敛的趋势。

  提问:你提到未来合格的应该是 20 岁的 AI 大模型,20 岁 AI 大模型在语言模型、多模态模型各自呈现出来的效果应该是怎样的?比较完善的效果应该是怎样的?

  徐驰:这大概是 20 岁年龄成年人的形态。首先我认为眼镜端一定要多模态,单纯大语言没有意义,就像一辆车如果只能跑直线不能转弯,这辆车能不能开?我觉得这车开不了的。今天所有可穿戴设备,眼镜是最有可能最大化 AI 能力的终端,它一定需要多模态。

  多模态 AI 能力国内外 AI 公司也是参差不齐的,我们自己从经验上看到了我们确实看到了 Gemini 在这块有领先的因素在,我们也很 enjoy 大家一起去强强联合,当然我们也不是说我们只跟 Google 合作,我们欢迎跟所有 AI 大模型打磨在眼镜上的体验。

  AR 眼镜的 iPhone 时刻什么时候到来

  提问:我们一直提到 AR 眼镜 iPhone 时刻,一个眼镜做到了什么算是实现了当年 iPhone 哇一下的那种感觉?

  徐驰:当你会“哇”一下感觉的时候,反过来推,今天大家拿到小米眼镜还没有到哇的时候,大家觉得未来可期。很简单,这个事儿不是我们来评判的,是行业消费者来评判的,说哇,我们相信它能代替手机的时候,我们很期待它的未来的时候,那个时候 iPhone 就出来了。我觉得确实非常近了。

  我自己有一个评判的标准,之前有一部电影叫《Her》,十几年前的电影,讲的是一个男主人公跟一个操作系统谈恋爱的故事,然后配音是 Scarlett Johansson,就是黑寡妇的演员演的。我最近在重温那部电影,我觉得也许当这样一个现实出现的时候,真的有人愿意跟机器谈恋爱的时候,跟 AI 谈恋爱的时候,真的说明这个行业 iPhone 时刻到来了。我们自己有一个预判,可能 2027、2028 这样的时刻就会无限地接近我们的现实,所以大家确实可以期待一下。

  大家可以看以下那部电影,重温一下,我发现真的有些东西是神预言,那里面很多场景的细节我觉得今天已经无限接近,甚至已经实现了。

  提问:未来更长远去看,AR 眼镜发展如果想要替代手机成为下一代计算终端,它一定是需要长时间使用、长时间佩戴的产品,会不会和现在的逻辑完全不同?

  徐驰:不一定,这个问题我也没有答案,但是我们现在是觉得至少我们想先试试这条路能够把我们带到什么样的规模。我们觉得两条路都有挑战,一个是全天候的佩戴眼镜,但是它只有少数功能,功能慢慢加,这条路是更快的还是我们今天做的是在一个有限的体验,我们维持住一个体验的底线,我们努力把体积越做越小,这两个哪个更对我们今天也不知道答案。

  但是我们今天觉得我们是从这条路走过来的,这条路可能积累的经验更多一些,我们会从这条路先扎下去。我确实觉得眼镜端一定更难,而且全天候佩戴的眼镜也一定是终极挑战的方向,这个我是非常认可的。

实录|对话徐驰:谈与谷歌合作评小米 AI 眼镜给行业“泼冷水”

  XR 赛道今天仍是上半场甚至可能是上半场的上半场

  提问:百镜大战虽然有很多厂商参与,但是真正的水平到什么程度?大家体验下来发现参差不齐。在您看来现在智能眼镜包括 AI 眼镜在内发展到什么样的阶段了?

  徐驰:我们常讲今天仍然是上半场,甚至有可能是上半场的上半场,什么时候雷总亲自下场说把 70% 时间、80% 时间投入到眼镜上的时候,一定是这个行业真正百镜大战的时候。

  对比一下今天的车才是纷争非常激烈的时刻,我们也希望现在大家先一起努力攻关把 iPhone 时刻,上半场标志性的时刻做出来。

  所以很明显今天的百镜大战更多是媒体或者资本大家简单的狂欢,说明大家对这个行业看好,但是大家做做就发现其实大家把硬件拼凑好了之后 AI 还不够,芯片还不够,Sensor 还不够,什么什么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回去在水下打磨打磨,期待下一个百镜大战的辉煌。

  提问:眼镜取代手机虽然很遥远但大家还是很期待。XREAL 在这块布局的话,核心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未来如何规划?

  徐驰:首先我们做得很简单,没有说明天就要收购苹果,没有说明天我们就要替代手机,我们是先做一个单品百万级爆款,所以是一步一步来的。对我们来讲始终叫仰望星空,我们有我们的目标,这个目标是替代手机。但是我们仍然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做。

  我觉得今天这个行业非常经典的是它是大家对终局高度共识,但是对于通向终局的路径高度不共识的时代。其实这样反而对创业公司是有机会的,因为如果今天通向终局路径大家高度共识的话,那是大家百镜大战的时候,是大家纷纷下场比谁更快的时候。

  所以这样的话是让我们思考这件事该怎么做,我们自己也不是百分之百的知道这个答案,但是我们想做的是第一不忘初心,想做空间计算愿景的决心。第二,如何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把这件事做起来,先 focus 做一个单品过百万的,再 focus 单品过千万,再一步一步往上做。

  刘宗楷:补充一个视角,当下在衡量一个新品类的时候往往是用新体验和旧体验替换来做考核标准的,其实作为普通大众这也很现实,一个眼镜不够成熟的时候,为什么要从手机换到眼镜呢?这个过程还在发生中。

  回想 2007-2010 年的时候,华米 OV 刚出现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安卓体验是什么样?有一款标杆级的苹果,可能苹果到 iPhone 4 的时候才有了所谓的 iPhone 的 moment,但是这时候安卓系统也在不断迭代,但是它坚持开放,这时候众多国内非常强的手机厂商开始用安卓平台打造自己的操作系统。小米做手机之前先做了一个叫 MIUI 的 launcher,那是更早的事情了,所以大家都是在安卓平台上逐渐发展出来的。直到现在能看到的无论是手机硬件还是手机自己的操作系统,还是交互、应用生态四个方面全面繁荣,这个过程在空间计算时代下正在一点一点的发生。

  也许生态号召能力,毫无疑问我们是作为一个创业团队,我们没有太大的话语权,需要跟更多的好学生在一起合作,但是我们也有优势,在众多的当前的 AR 眼镜厂商中间我们有做自己的芯片,有自己的光学工厂,就是我们做得比别人更重的地方,而这个地方就是当下发展过程当中我们自己的优势。但是我觉得没有任何一家企业,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说自己的优势能是绝对,有句话说任何企业距离倒闭都有 18 个月的时间,如何把优势变成长期竞争力,找到自己在不同阶段下都有自己的战略的生态位,这就是过程了。我们相信我们能够做到,但是到底能不能做到就让大家来看就好了。

  提问:有一种说法是现在这个行业还是一种泡沫,AR 行业经过好几次波折了,这次又是泡沫。您怎么看目前这种现象?

  徐驰:这个行业这么难赚钱,不适合挣快钱,它更适合大家坚持长期战略定力的企业深耕、再去绽放。真正想挣快钱可以去币圈,币圈大家每天都有人赚钱,那这个说明什么呢?你后入局的人大家也有一定的概率会赚到钱。

  这个行业确实没那么容易,我刚才的例子不一定特别形象。我们只是想讲今天这个行业还很难、很早期,所以大家对这个事儿有正常期待就好了。如果今天海外科技巨头在这么大的投入下都没有那么快的挣到钱的情况下,我们想象中的百镜大战可能还有点早。

  我觉得很多事儿其实不光是这个行业,造车也一样,如果今天问我的话,作为一个从业者我们十年看过去,这个行业经历过一次 VR 大的火爆,经历过一次元宇宙的火爆,这次可能是 AI 这波火爆,说明大家持续对这个赛道有预期,对新终端有预期,但是火爆之后都沉下去了,是因为那个时候的技术、产品体验没有达到用户的预期。

  因为你经历过这些周期了,我们也看到这个行业经常有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每个人进来这个行业都是抱着挣快钱的心态。我们想呼吁这个行业挺难的,不适合赚快钱,大家如果想在这个赛道长期赚钱的话可能还是需要一点长期主义,我们想呼吁一些长期主义。往往那时候作为一个在赛道足够久的人,我们想给从业者一些建议,就是我们想在这个行业热的时候让大家降温,我们反过来也希望在行业低潮的时候给大家打打气。

  像 XREAL 也一样,我们也经历了过最难的时候,在最难的时候保持乐观我们才走到今天的。

  提问:最近几个月这个行业融资比较频繁,最近三个月至少有 10 家公司拿到融资,包括咱们公司今年上半年也有一笔来自上海国投的融资。您怎么看待目前市场的热度?以及公司目前对于投融资是什么态度?

  徐驰:首先从资本市场上我觉得一级市场火热可能是二级市场包括整个消费品市场火热的延伸,说明大家对这个赛道是有一些长期看好的兴趣,我觉得这件事是好事。

  这个行业大家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对比今天在硅谷、美国看到大厂在这个赛道的投入,今天不夸张的讲在过去这几年在中国企业里面,在 AR 这里投入最大的是 XREAL,不是任何一家大厂,XREAL 研发投入是最大的。从这个视角来看的话,我们在这个赛道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对比新能源车,对比其他很多特别前沿的主流赛道的话,我们觉得我们仍然呼吁我们有更多的投资,而且更多的长期主义投资进入到这个赛道。这样才可能带来的不只是水面上的繁荣,我们同样有水下的繁荣。

  如果今天大家看的话,有一个区别,中国更多是水上的繁荣,所以有百镜大战,但我们今天在美国,我们去看的话美国没有 100 家公司在做,也没有那么多跨界的公司在做,但我们看到的是大家都有非常多的水下的繁荣在做,是一些基础能力的长周期、很重的一些东西在不断提升。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像 Orion 这样的产品,我们能够看到安卓 XR 这样的产品,所有这些东西不是短期跨界就能做好的事儿,而是一个企业、一个集团军长期深耕之后拿出来的产品。我觉得我们仍然需要这样。

  XREAL 自研芯片从来没想过与高通竞争

  提问:XREAL 有自研芯片 X1S,同时跟高通也有很深入合作。未来性能规划方面会不会有重合、竞争?往远处说性能非常强劲,短期内希望实现自研芯片怎样的布局呢?

  徐驰:大的逻辑是这样,在我们之前所有芯片定义都是以一体机形式定义的,大家都是一个芯片解决所有问题。苹果是第一个把 R1 芯片和 M2 芯片分开的,但是它仍然做成了一体机,而 XREAL 很早就有一个判断,头盔不能太重,我们一定要做轻量化设备,轻量化只能做成分体式计算方式。而这样就有一些对延迟敏感、带宽敏感、感知比较重要的东西能不能放在眼镜端?我们从来没有想跟高通竞争,我们想开发出眼镜端最适合眼镜剪裁的芯片级解决方案,达到对性能上的要求。

  我们巴不得高通做这件事,甚至国内芯片厂商一起联合开发这件事情,因为我们不希望将来把太多资源放在这儿,同时我们认为芯片这条路还有非常多的事儿可以做,今天只是 12 纳米,有很多算法没有放进去。如果这条路是对的,且现在看到了 Meta 也在往这个方向走,我们认为未来分体式会变得越来越主流,然后慢慢这根线变成无线,然后慢慢的可能下面的东西变成手机,慢慢下面的东西可能变成手表,或者慢慢变成眼镜了,它一定是循序渐进的。

  在这块我们非常欢迎,我们没有想跟高通抢生意,我们也不配跟高通抢生意,还是一个大家一起合作的一个逻辑,就像当年我们想去做光学的时候,我们也发现大厂确实看不上我们这样的小创业公司,所以我们只能自己咬着牙把这事儿做起来了,但是做着做着发现又研发、又生产、又设计,我们有机会在这里做一些自己系统链路的优化。

  举个简单的点,今天光学和芯片是两个独立的东西,但是我们因为有了芯片,我们可以让光学设计更加有一个自由度,因为我们的芯片可以做 on device 的校准,所以最后变成因为光学和芯片都自研,有可能做到1+1 大于 2 的效果。

  提问:你们跟 Google 的合作后会给大家带来多大的惊喜?

  徐驰:我们大概在三年前觉得空间计算这件事光靠 XREAL 自己是做不到,我们认为我们没有生态的号召力。对 Google 来讲它觉得有生态号召力,也有 AI 能力,可能没有硬件的能力,所以我觉得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强强的联合,对 Google 来讲也能够重现在安卓上面的成功,就是它选择和一些硬件厂商大家一起定义这件事,先把体验定义好了,再去规模化它。我们相信未来安卓 XR 一定会有众多硬件厂商大家一起适配,我们也相信一开始的时候他们会选择一两个他们认为行业不错的合作伙伴大家一起定义。

  所以今天这个事儿不是安卓 XR 做好了我们去适配它,而是双方团队像一个团队一样,一起想想在 AR 眼镜端安卓 XR 的系统交互该怎么做、体验该怎么做、内容该怎么做等等,我觉得大家是一个互相影响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