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令发自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谷歌 DeepMind 不信邪。
这不前脚,谷歌刚获 IMO 金牌,小扎就光速挖走三名核心团队成员。
如此抓马又无语,更多人都劝谷歌 DeepMind 小心点儿吧,要不以后论文署名都匿名吧,实在不行学习中国互联网公司用花名吧……
没想到啊,谷歌 IMO 金牌团队不信邪,直接晒出来团队全家福——既像是回应,又多少有点挑衅。
Thang Luong,谷歌 IMO 金牌团队负责人——DeepMind 超级推理团队负责人,还专门艾特了每个人。
这简直就是给小扎递刀子了…(bushi
除此之外,他还分享称他们在 IMO 开幕前,从四处各地齐聚在一起共同见证这一「奇迹时刻」。
以及有意思的是,被小扎挖走的那 3 个华人,没有出现在合照中。
谷歌大模型冲刺 IMO,一周炼成“数学奇迹”
团队负责人 Thang Luong,这次进一步透露了他们的准备细节。
在 IMO2025 开赛前夕,Google DeepMind 的科学家们,做了件堪称“传说级”的事。
来自山景城、纽约、新加坡等地的核心成员齐聚伦敦总部,为冲击 IMO 金牌做最后一搏。正如核心成员 Thang Luong 所说:我相信,那一周就是所有奇迹发生的时候。
他们把之前摸索出的所有“配方”整合起来,进行了一次全力以赴的冲刺训练。
值得一提的是,要跑这次模型,竟然还得从多个团队东拼西借计算资源,此举让 Thang Luong 也很无奈。
在 IMO 结束前两天,团队终于完成了对 Gemini Deep Think 的最终训练,使其性能达到了巅峰状态。
Thang Luong 对此评价道:其表现不仅在数学推理上令人惊叹,在代码生成及其他复杂推理任务上同样令人难以置信!
IMO 金牌团队核心成员
在这份刚刚公布的 16 人名单中,有 4 位华人成员,而此前被小扎挖走的三人未在其内。
下面是关于一些核心队员的详细介绍。
Yi Tay,Deep Think IMO 金牌的联合负责人,曾是谷歌大模型 PaLM、UL2、Flan-2、Bard 的重要参与者。
比较有意思的是,2023 年 3 月末,他曾官宣离职谷歌参与创业 RekaAI,并担任该公司的首席科学家。
在此之前,他在谷歌大脑工作了 3.3 年,参与诸多大模型的研究,撰写累计约 45 篇论文,其中 16 篇一作,包括 UL2、U-PaLM、DSI、Synthesizer、Charformer 和 Long Range Arena 等,约 20 次产品发布,妥妥大牛一位。
但遗憾的是,由于创业初期妻子怀孕,他不得不同时兼顾两边,由此身心健康受到很大的损害。种种原因,他决定重回谷歌。
Quoc Le,Google Brain 创始人之一,本科毕业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后于斯坦福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师从吴恩达。
Andreas Kirsch,目前在 Google DeepMind 担任研究科学家,在慕尼黑工业大学获本科及硕士学位,后在牛津大学获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Theophane Weber,拥有 MIT 的运筹学博士学位,早年还在 Analog Devices 的 Lyric Labs 担任研究科学家。
Dawsen Hwang,曾在国立台湾大学获学士学位,在 MIT 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他从小就对解决数学难题感兴趣,曾参加 2003 年和 2004 年的 IMO,并分别获得银牌和金牌。
Jieming Mao,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后于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获得博士学位,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沃伦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Jonathan Lee,曾于伯克利加州大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专业获学士学位,在斯坦福大学获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主攻强化学习。
Vinay Ramasesh,在 MIT 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于 2019 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实验物理学博士学位,曾致力于研究基于超导量子比特的量子处理器。
Lei Yu,在诺丁汉大学完成本科教育,后在剑桥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并在牛津大学完成博士研究,她于 2017 年加入 Google DeepMind 担任研究科学家。
Zicheng Xu,高中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成绩全优 (GPA 满分),随后在莱斯大学获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经济学双学位,并计划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好了,这么多人才都登场了,小扎是不是已经磨刀霍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