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经纬 7 月 31 日电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第 5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下称《报告》)显示,截至 2025 年 6 月,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 6.26 亿人,占网民整体的 55.8%。
《报告》显示,截至 2025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11.23 亿人,较 2024 年 12 月增长 1436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 79.7%,较 2024 年 12 月提升 1.1 个百分点。
《报告》提到,短视频、微短剧等网络视频业态持续繁荣,在用户娱乐、社交和获取信息方面扮演日趋重要的角色。
《报告》称,截至 2025 年 6 月,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 10.85 亿人,较 2024 年 12 月增长 1490 万人,占网民整体的 96.7%。其中,长视频用户规模达 7.01 亿人,占网民整体的 62.4%;短视频用户规模达 10.68 亿人,占网民整体的 95.1%;微短剧用户规模达 6.26 亿人,占网民整体的 55.8%。
2023. 6-2025.6 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及使用率图源:《第 5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指出,2025 年上半年,网络视频平台加速战略布局,内容生态不断丰富,长短融合趋势不断加强,商业模式持续拓展。
长视频平台持续扩展战略布局。一是积极推动影视与文旅融合,为旅游带来新活力。在消费升级和文化旅游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长视频平台凭借自身优势,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驱动力。如爱奇艺网络剧《北上》带动运河文旅升级,“一部剧带火一条河”的文化赋能效应逐渐显现。一方面,爱奇艺积极与各平台联动,助推《北上》及大运河相关话题热度不断上涨。如与百度百科联合推出“大运河研学专题”,获得超 8000 万曝光。另一方面,运河沿岸城市如苏州等地文旅矩阵同步发力,带动客流量提升。剧集开播首周,沿运城市游客总量增加 40%,民宿预订量同比提升 215%。二是构建长短互补生态,为平台带来增长新引擎。长视频平台纷纷布局微短剧的精品化开发,致力于打造长短互补的可持续生态。如腾讯在微信平台推出“火星短剧社”小程序,通过“免费+看广告”的模式吸引并积累用户,为短剧发展提供流量支撑;同时利用旗下阅文集团网络文学资源,打造成熟的短剧内容生态,构建内容护城河。
短视频平台持续拓展商业模式。一是持续丰富内容生态。抖音、快手等平台通过大力扶持内容创作,在内容生态建设上开辟新局面。截至 2024 年底,我国短视频创作者账号数量已达 16.2 亿,日均短视频产出突破 1.3 亿条。一季度,快手通过流量扶持、精细化运营及资源倾斜,吸引超 13 万名中小创作者参与“快成长计划”,培育出一批优质创作者,助力创作者实现流量突破与个人 IP 的快速成长。二是持续扩大本地生活业务版图。短视频平台通过整合各地政务资源、平台流量与本地商家资源,构建线上线下消费闭环,为更多实体商家带去新客流。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联合抖音生活服务,共推“33 消费节”,3 月 15 日至 24 日,广西抖音团购订单销售额超 7000 万元,商家直播销售额环比增长 221%。
微短剧行业持续探索精品化发展路径。一是微短剧与其他领域跨界融合。2025 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继续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增加“跟着微短剧学经典”“微短剧里看非遗”等创作计划,实现微短剧与其他领域融合发展。一方面,可扩展题材内容,创作更多高品质微短剧;另一方面可将微短剧流量优势转化为产业和市场优势,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大小屏联动发展。微短剧走向大屏,带动传统电视媒体传播新兴视听内容,创新中华传统、地方文化的传承方式。春节期间,江苏卫视推出微短剧带“热荔微剧场”,打通微短剧“品牌+文旅”传播,获得良好社会反响。三是人工智能进一步赋能微短剧创作。人工智能模型“文生文”“文生图”“文生视频”功能极大地提升剧本创作、场景构建、视频制作的效率。如科幻微短剧集《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场景构建,大幅降低了实景搭建和后期特效制作的成本,也使得传统拍摄手段难以呈现的奇幻场景变得容易实现。(中新经纬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