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科技组
作者|余杨
编辑|苗正卿
头图|视觉中国
8 月 4 日消息,Figma 以 122 美元的股价收盘,较 7 月 31 日的发行价 33 美元上涨近三倍。
Figma 于 7 月 31 日正式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首日即大涨 250%,当日收盘价 115 美元,估值高达 563 亿美元(约合 4069 亿元人民币)。8 月 1 日上午,Figma 一度触及盘中高点 138 美元,成为自 2021 年以来美股 IPO 中估值最高的软件公司。
两年前,Adobe 曾试图收购 Figma,最终并购失败,Adobe 赔付给 Figma“分手费”10 亿美元。如今,Figma 的身价已经是“分手”时的 3 倍多。
“做自己”的十年
Figma 诞生于 2012 年,由 Dylan Field 和 Evan Wallace 在旧金山创立。当时,Figma 还是一个基于云端的协作式设计工具,曾获得 Greylock、Index Ventures 等硅谷 VC 的早期融资。
2019 年起,Figma 用户增长加速,Notion、Slack 等新兴团队型公司广泛采用 Figma 作为视觉生产平台,Figma 逐步挑战 Adobe XD 的市场地位。
疫情爆发后,远程办公大潮带动协作工具使用增长,Figma 用户数迅速翻倍,成长为 Web 时代设计协作的“标配”。Figma 完成E轮融资,估值达 100 亿美元,也引起了 Adobe、微软、谷歌等公司的注意, 到了下半年,几家公司均尝试收购 Figma,但 Figma 坚持“平台中立性”。
2022 年 9 月,Adobe 官方高调宣布将斥资 200 亿美元收购 Figma,引发行业轰动。投资人和设计圈纷纷表示对“创新工具被垄断”的担忧。随后监管介入,美国 FTC 与欧盟竞争委员会分别展开调查,质疑此并购案是否削弱创新、损害行业竞争。
最终,Adobe 与 Figma 联合宣布终止收购计划,Adobe 支付 10 亿美元“分手费”,Figma 保留独立身份。
这是 Adobe 近年来最重大的并购失败,也为“将来”埋下了隐线。
和 Adobe 分手之后
与 Adobe 分手后,Figma 并没有因此沉寂,而是迅速转向生成式 AI。Adobe 赔的 10 亿美元现金,也被 Figma 反手买成了 GPU 算力。
对 Figma 来说,2024 年非常关键。
年初,Figma 组建 AI 产品部门,启动 AI 设计助手项目,核心主攻文本生成 UI、AI 优化版式、自动命名图层等功能。随后,Figma 先后宣布与 OpenAI、Runway、Stability AI 等生成式视觉模型服务商合作,将 AI 内容生成功能嵌入工具栏。
Figma 一刻不停,年中又推出了“Figma AI”Beta 版本,允许设计师使用 Prompt 直接生成 UI 草图,用户测试反响热烈。
到了 11 月,Figma 启动 Pre-IPO 融资,a16z、Benchmark、Khosla Ventures、Sequoia 纷纷追加,此时估值已达 170 亿–180 亿美元。
简单来说,仅仅一年时间,Figma 就将 AI 文本转视觉功能嵌入了设计场景。
“谁来掌控创意生态”
事实上,Adobe 收购失手后,外界曾一度猜测微软是否会出手接盘。
过去两年,OpenAI、Anthropic、谷歌等大模型公司的竞争集中于底层技术,但当底层基础设施日趋稳定,下一轮平台红利,不在模型,转向了“谁能把模型变成可用的产品”。
换句话说,控制模型的,不一定能控制用户;但控制了用户入口的,就可能反过来影响模型的使用方式、应用路径,乃至行业标准。
Figma 恰好处在这个临界点——它是终端用户接触 AI 视觉能力的第一界面,也是各类模型接入的桥梁。控制 Figma,意味着控制 AI 在内容生成、界面设计、用户交互中的表现方式,进而掌控“创意生态”。
仔细观察会发现,从 2024 年开始,Figma 的董事会中悄然出现了一些熟悉的名字:Khosla Ventures(OpenAI 早期投资者)、Greylock Partners(Notion 投资方)、a16z(Meta 与 AI Infra 深度布局者)……
与 Adobe 不同,此时的微软选择了另一种方式:通过生态绑定来实现“控制权”。比如 Azure 算力支持、Copilot 插件接口嵌入、甚至 Office 来与 Figma 实现协同。
其结果是,一个新的“权力三角”逐渐形成——OpenAI 提供大脑,微软提供云与操作系统,Figma 作为界面与使用场景,成为三者联动的最后一块拼图。
Adobe 感到了危机。今年 5 月,Adobe 推出 Firefly 3.0,强调“完全支持开放平台、接口标准”,变相对 Figma 发起挑战。不仅如此,陆续有报道称 Meta、Google 正尝试自建替代型工具,以防 Figma 在 AI 设计入口层“一家独大”。
风投瞄准了哪块蛋糕?
不难看出,各大巨头几乎都押注在“控制 AI 生产力工具”的同一个逻辑上,而这套逻辑同样适用于风投圈。
2025 年 7 月 19 日,Figma 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S-1 文件,计划于 2025 年秋季上市。招股书上显示,Figma2024 财年营收突破 6 亿美元,同比增长 52%;与此同时,Figma 超过 80% 的企业客户启用了 AI 功能;
Figma IPO 的前夕,一线美元基金纷纷加仓。Benchmark、Sequoia Capital、Andreessen Horowitz、Index Ventures 等传统 VC,以及 Coatue、Tiger Global 等华尔街风格资本,开始高密度介入 Figma 的最后一轮 Pre-IPO 融资。
在某种意义上,这是风投基金在 AI 生态由“基础设施建构”转向“场景布局”的关键转折点。大模型的基础设施已被巨头锁定,VC 所剩的牌,只能押在“应用层新平台”的新一轮爆发。
而 Figma,恰好就是这样的平台:它坐拥数百万创作者用户,具备生成式 AI 嵌入条件,且尚未被超级平台吞并。对资本而言,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中立平台 +AI 前台+规模可控”的机会窗口。
游戏才刚刚开始
这家成立于 2012 年的设计协作平台,从最初的“在线版 Sketch”,成长为 AI 视觉生态的重要一环,Figma 不再只是一个工具。
Figma 的 IPO 远不只是一次高估值的科技公司上市,而是一场生成式 AI 时代关于“谁来定义人机界面”的较量。
但这仅仅是个开始。
随着生成式 AI 技术的不断发展,Figma 所处的赛道将吸引更多的竞争者和资本。未来,Figma 能否继续保持其在 AI 设计领域的领先地位,紧跟市场的变化,也仍然是重大的考验。
应用端 AI 用户不断增长,AI 时代也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 Figma,谁会站上下一个风口呢?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653248.html?f=wyxw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