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大厂2025年半年报:AI到底在烧钱,还是在赚钱?

  害怕掉队的大厂们,谁也不想在 AI 竞赛中落后。

  巨头们的 APP,早已成为超级入口,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多个场景。AI 浪潮下,这些巨头们正加速拥抱 AI,悄然在为下一场竞赛做准备。

  此前,澎湃新闻综合各类主流 AI APP 榜单,根据流量、用户评价等维度,选取了 2025 年值得关注的全球百大 AI APP。这些 AI 产品背后,既包括新兴初创公司、独角兽公司,也有不少上市企业的身影。

  互联网大厂们一边忙着打造自己的 AI APP,一边在加码投资 AI 初创公司,双线布局 AI 领域。

  比如,阿里不仅推出了通义系列、夸克等跻身百大 AI APP 榜单的产品,还投资了 9 家 AI 初创企业,包括硅基流动、零一万物、MiniMax、商汤科技等,同步押注其他有潜力的 AI 产品。

  这不禁让人思考,AI 这门生意真有这么“香”吗,真值得企业 All in 吗?

  BAT 砸重金投入 AI,累计半年大约烧掉 800 亿元

  为此,澎湃新闻对齐 Lab 搜集了当前在A股、港股上市的互联网公司,从中梳理出十余家提及 AI 业务、投入及盈利情况的企业,试图从它们的 2025 年半年报中窥探这一答案。

  在这些互联网上市公司中,财大气粗的头部大厂,尤其是 BAT 阵营,依然选择疯狂砸钱布局 AI。

  光是今年半年时间,BAT 三家公司就大约为 AI 烧了 817.3 亿元。具体来看,百度为核心业务投入了 88.3 亿元研发经费;腾讯用 229 亿元的资本开支助力 AI 业务;阿里巴巴方面,CEO 吴泳铭曾提及,阿里过去 4 个季度在 AI 基建与产品研发上投入过亿。

  从研发支出到资本开支,BAT 在 AI 上的持续投入,既瞄准着未来 AI 技术的关键突破,也在悄悄积攒当下和未来能用的 AI 资产,为 AI 竞赛配齐 “装备”。

  通常来说,看一家上市公司对研发够不够重视,研发投入占总营收的比重是个关键指标。这意味着,企业是否舍得把营收里相当一部分钱投回技术研发,用 AI 做长期投资。

  从这个角度来看,商汤、金山科技、万兴科技等公司投向 AI 的资源也不容小觑,其 AI 投入占比都超过了三成。

  “AI 四小龙”之一的商汤,更是直接“All in AI”。数据显示,商汤在 2025 年上半年将营收的近九成都投入到 AI 相关的研发,支出达 21.19 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 12%。而这笔费用的增加,主要源于商汤在基础模型训练、微调,以及生成式 AI 应用研发上的力度加码。

  上市企业的 AI 业务版图,各显神通

  诚然,AI 已成为互联网行业的普遍选择。无论是 BAT 这类超级公司,还是聚焦细分领域的企业,都在想方设法将 AI 融入自身业务体系。

  这一点,从各上市企业的业务布局中能直观看到。我们以财报披露的细分业务及说明为依据,逐一拆解对应业务中 AI 的使用逻辑,梳理 AI 在各公司业务中的实际作用。

  数据显示,在这些互联网上市公司的业务中,AI 主导型业务占比不算高,更多的业务场景是将 AI 当作赋能工具,嵌入自身产品或业务流程中。

  以阿里、腾讯两个头部大厂为例,二者近些年在 AI 布局上,均将云服务作为核心方向(分别隶属于云智能、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板块),目前已具备初步规模,但体量较各自旗下部分业务线仍有不小差距。

  深耕数字创意的昆仑万维亦是如此。一方面,其广告、Opera 搜索、海外社交网络这三大营收支柱业务,正加速融入 AI 以实现升级。另一方面,其 2024 年新布局的 AI 软件技术业务,虽当前营收体量有限,但已经是去年全年的 1.67 倍,增长势头强劲。

  不过,也有部分企业走出了以 AI 为主的路径,像科大讯飞、商汤、万兴科技等,AI 显然已是它们的核心业务。

  就拿科大讯飞来说,它的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慧汽车、智慧医疗等板块,都与 AI 深度绑定。尤其是它的智慧教育业务,凭借 AI 黑板、AI 学习机等产品,2025 年上半年收入占总营收比重已超过三成。

  快手可灵 AI 半年赚 2.5 亿元,大厂们的 AI 含“金”量有多高?

  但需要注意的是,上市公司对 AI 采取的高投入、广撒网布局模式,不一定都能带来对等的高回报。

  2024 年,昆仑万维就出现了自 2015 年上市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且这一亏损势头在 2025 年上半年并未遏制 ,当前归属净利润亏损约 8.56 亿元,同比进一步增亏。

  这背后正是高企的研发费用所导致的,毕竟 AI 业务向来以“烧钱”著称。尽管其 AI 新业务已初现增速,但目前规模在整体业务中仅占 1.7%,远未达到能平衡成本的程度。

  那么,在各大公司烧了那么多钱的当下,到底谁赚到钱了?

  在过去半年,能在财报上实打实说出自己的 AI 业务含“金”量的公司并不算多。

  从财报来看,企业间的 AI 变现方式主要呈现出两种模式:一种是靠 AI 实现直接增收,还有一种是将 AI 作为辅助角色,实现间接增收。

  快手正是前一种模式的代表之一。快手旗下的可灵 AI,是国内外视频生成工具的佼佼者。8 月 27 日,在 A16z 最新发布的全球 AI 百强榜单里,可灵 AI 在网页端的排名甚至比 Sora、Runway 等海外同类产品更为靠前。

  快手财报显示,可灵 AI 不仅挣钱了,还越挣越多了。2025 年二季度,可灵 AI 收获了 2.5 亿元,还比上季度披露的数字多出了 1 亿元,其商业化变现正在加速。

  再如,在垂直领域表现亮眼的金山软件与 360。前者凭借 WPS 丰富的 AI 功能推动办公软件业务增收,后者靠“AI+ 安全”“AI+ 搜索”等布局实现营收同比增长。

  当前,有不少公司正聚焦垂直场景深耕,正探索着既契合自身业务属性、又更具确定性的 AI 商业化路径。

  而另一方面,现有财报也显示,并非所有企业的各类业务都会提及 AI 带来的直接收益。结合上述的业务布局梳理,对部分企业来说,AI 更像是原有业务的助力工具。

  就腾讯、哔哩哔哩而言,AI 对收入的带动在广告、营销等业务中也很突出。只不过,这种带动并非 AI 直接作用的,而是 AI 通过优化广告创作、投放、推荐、效果分析等流程的应用,从而提升广告点击率和转化率等,进而推动广告业务增收。

  在 2023 年,腾讯的总裁刘炽平曾表示,AI 技术已为腾讯现有业务带来可观收入,但短期内收益更多集中在广告领域。到了今年的第二季度,他就透露,AI 已经以不同的方式为腾讯现有业务增长和变现做出贡献,后续可能会尝试探索 To C AI 更多的可行变现途径。

  过去这些年,大公司为布局 AI 疯狂烧钱时,靠 AI 赚钱还像个遥远的故事。但到现在,情况似乎已悄然改变。

  只是,即便 AI 当下能产生收益,和大厂们的高额投入比起来,这些公司想真的单靠 AI 自身就跑通盈利实现正循环,似乎还有点距离。

  澎湃新闻记者孔家兴、王亚赛对本文亦有贡献

  资料来源

  1. 澎湃新闻-2025 全球百大 AI 应用盘点,七成来自中国,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1247124

  2. 时代财经-市值一夜暴涨 2600 亿元,阿里巴巴 CEO 吴泳铭称要把握“两大历史性机遇”,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1875130535822546&wfr=spider&for=pc

  3. 金融界-北交所企业的科技困境:研发占比超5% 企业数量较少,北交所企业的科技困境:研发占比超5% 企业数量较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8142321590530304&wfr=spider&for=pc

  4. 金融界-警惕!科创板 58 家企业研发占比未达5%,大全能源研发投入行业垫底,https://m.jrj.com.cn/madapter/finance/2024/07/23090541726057.shtml

  5. 证券时报-昆仑万维:上半年亏损 8.56 亿元,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1227117969457678&wfr=spider&for=pc

  6. 新浪财经-刚刚更新,全球 AI 百强:中国五款产品进前 20,ChatGPT 背腹受敌,氛围编程成黑马,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1708248032321607&wfr=spider&for=pc

  7. 每日经济新闻-商汤 2025 半年报业绩全面超预期:生成式 AI 再创新高,亏损连续大幅收窄,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2071520655773586&wfr=spider&for=pc

  8. 澎湃新闻-5351 家A股上市公司财报告诉你:谁在布局 AI,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273208

  9. 每日经济新闻-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 15%!腾讯紧盯 AI 开发进度,将持续加注但并非一味“All in”,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0364745019551256&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