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月 10 日消息,在一年一度的秋季新品发布会上,苹果推出了 iPhone 17 系列及首款 iPhone Air,以全新设计语言应对市场竞争与关税压力。
尽管在超薄机身、影像系统和硬件性能方面实现了突破,但苹果在 AI 功能落地、电池续航及创新本质等方面面临严峻质疑。新机型的定价策略保持稳定,显示出苹果在供应链调整与市场需求间的精准平衡,同时也反映出其在 AI 军备竞赛中的战略选择。
苹果发布会结束后,各主流媒体纷纷发表评论:
《华尔街日报》:苹果发布更轻薄的 iPhone Air,希望以新设计推动用户升级
苹果正式发布了更轻薄的 iPhone Air 机型,这是该公司多年来首次推出的全新智能手机系列。在 AI 新功能发布受挫后,苹果希望通过这款设备重新激发消费者的购买热情。
起售价 999 美元的 Air 系列成为苹果年度发布会上的最大亮点,这款中端设备将取代以往表现不佳的 Plus 机型。这是自 iPhone X 系列以来,苹果首次对产品线进行重大革新,而上次的设计变革曾引发大规模用户换机潮。
这款超薄手机被视为可折叠 iPhone 的前奏。苹果预计最快将于明年推出折叠设备,而超薄机身正是其技术铺垫。Air 系列展现了苹果为实现折叠屏设备所做的精密工程设计。
市场研究机构 IDC 副总裁弗朗西斯科·杰罗尼莫(Francisco Jeronimo)表示:“折叠设备的最大挑战在于铰链、可折叠显示屏以及将所有技术集成至轻薄机身中。Air 系列证明苹果在机身设计方面已经取得重大突破。”
通过强调新机型与功能升级作为定价依据,苹果成功避免将涨价归咎于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这延续了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的一贯策略,即在舆论焦点之外巧妙应对总统多变的贸易政策。
苹果表示,目前运往美国的 iPhone 多数在印度组装,可以规避关税。但由于印度供应商尚无法满足美国市场对 Pro 机型的需求,大部分 Pro 产品仍来自中国。
为容纳运行 AI 功能的高性能芯片和增强的摄像模块,苹果在 Air 和 Pro 机型背部设计了被称为“摄像头台地”的加厚结构,通过局部增厚解决散热与空间问题。这种设计体现了苹果在设备性能与尺寸间的权衡策略,尤其是在先进芯片为 AI 功能铺路的背景下,其许多 AI 功能至今仍未发布。
对苹果而言,更严峻的挑战在于软件生态,特别是落后于谷歌和三星的 AI 技术。去年发布的 iPhone 曾宣称专为 AI 功能设计,但多数承诺的功能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未能如期交付,相关指控其虚假广告的诉讼仍在进行中。而谷歌近期为 Pixel 10 智能手机展示了新的 AI 功能,许多苹果用户认为这些功能本应由 Siri 助手实现。
苹果的投资者信心近期出现回升,这得益于过去一个月公司成功规避两大威胁:特朗普放弃对进口设备加征关税,以及谷歌反垄断案法官裁定谷歌可以继续向苹果支付每年数十亿美元的费用。这两大进展推动苹果股价逼近 2025 年高点。同时,上季度 iPhone 销售额同比增长 13%,其中国市场份额在长期下滑后小幅回升,也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
路透社:面对关税冲击,苹果维持新 iPhone 定价策略
苹果发布了升级版的 iPhone 系列产品线,包括更轻薄的 iPhone Air,并在特朗普关税政策冲击利润的背景下维持了价格稳定。起售价 999 美元的 iPhone Air 配备了高密度电池和全新处理器,华尔街此前密切关注苹果是否会通过提价或提高大存储版本售价等方式转移关税成本。
正如分析师预测,iPhone Air 的定价位于产品线中游。256GB 版 iPhone 17 起售价 799 美元,与存储容量减半的前代 iPhone 16 持平。256GB 版 iPhone 17 Pro 售价 1099 美元,与去年同存储机型一致,但取消了 999 美元的低容量选项。Apple Watch 与 AirPods Pro 3 的价格也保持不变。
这些举措表明苹果愿意自行消化关税成本,以抵御三星、谷歌及中国本土品牌的竞争,尽管该公司曾预测关税将导致数亿美元的损失。
IDC 设备与消费研究主管汤姆·马内利(Tom Mainelli)指出:“苹果正在利用规模效应维持价格稳定。与多数科技厂商一样,他们清楚关税将影响消费者下半年的购买力,因此决定维持与去年相同的升级价格。”
iPhone Air 将直接对标三星 Galaxy S25 Edge。分析师表示,这可能是苹果对抗已更新至第七代的三星折叠屏手机的跳板。折叠设备对中国市场至关重要,因为当地消费者青睐折叠屏技术,而苹果在该市场的份额持续下滑。
PP Foresight 分析师保罗·佩斯卡托雷(Paolo Pescatore)认为:“新机型将为设计停滞过久的 iPhone 带来新鲜感,改进后的产品线令人印象深刻,使苹果能够更好地覆盖不同细分市场。”
发布会未过多提及如何缩小与谷歌的差距,后者正通过旗舰机展示 Gemini AI 能力,而苹果则选择与 ChatGPT 创作者 OpenAI 合作,为设备的 AI 功能赋能。
eMarketer 分析师加乔·塞维利亚(Gadjo Sevilla)表示:“苹果规避了 AI 军备竞赛的核心战场,转而通过芯片与设备级整合,强调其在 AI 硬件领域的长期创新优势。”
TechCrunch:苹果未推 AI 版 Siri,但影响有限
在最新发布会上,苹果推出了包括超薄机型 iPhone Air 在内的新一代 iPhone 系列。然而在 AI 时代,设备的尺寸并非关键,其搭载的软件能力才至关重要。在这方面,苹果已经落后于竞争对手。
在 iPhone 17 发布会上,苹果仅在少数几次场合提及 AI 技术,例如重提了 6 月 WWDC 公布的视觉智能和设备端模型更新,以及摄像头升级中的部分功能(如前置 Center Stage 镜头)。最引人注目的 AI 应用甚至不是手机升级,而是 AirPods Pro 3 新增的 AI 实时翻译功能。整场发布会完全未提及 Siri。
业界普遍认为,苹果对 AI 的误判可能影响其行业地位与未来发展。就在上个月,谷歌刚刚发布了搭载 AI 技术的 Pixel 10 安卓手机,而 iPhone 用户仍在等待推迟至 2026 年发布的 AI 版 Siri。
截至目前,苹果仅发布了基础的 AI 功能,如 AI 写作工具、内容摘要、生成式 AI 图像(被部分用户质疑质量)、实时翻译、视觉搜索和 Genmoji 等。然而,能够理解复杂问题(无需依赖 ChatGPT)或从手机应用中提取上下文信息的数字助手仍然缺失。
近期有报道显示,苹果正在寻求第三方助力 AI 竞争,增强版 Siri 的底层可能采用谷歌 Gemini 等其他技术。表面看来,这种延迟加上依赖第三方的决策对苹果不利,但实际上,将部分 AI 技术外包可能成为新的卖点。
如今,iPhone 用户早已习惯使用 Gmail、Google 云端硬盘、Google 地图和 Chrome 替代苹果的原生应用。用户选择使用 Google 搜索而非苹果内置的 Spotlight,尽管后者整合了维基百科等资源提供基础问答。既然如此,为何不能使用谷歌的 AI 技术?
若苹果真正通过第三方合作将 AI 整合到设备中,对用户而言可能是更好的选择:高性能 AI 技术将更原生地集成于系统中,比单纯运行 AI 应用更无缝地融入 iPhone 体验。而且,苹果无需巨额投资 AI 竞争所需的基础设施,这对其(本就健康的)利润表现有利。
此外,鉴于 AI 技术的迭代速度,这种设计为苹果留下了更换模型或扩展支持的空间,以应对 AI 公司之间的激烈竞争。
消费者将获得双赢体验:iPhone 的美学设计与硬件品质(包括超薄机身),搭配谷歌(或 Anthropic、OpenAI)的尖端 AI 技术。这也可能提升苹果的整体品牌价值。
这意味着 iPhone 的视觉设计与硬件进步将继续驱动销售,让苹果专注于最擅长的领域:打造卓越工艺、提升摄像头性能、开发隐私保护技术、实施液态玻璃等软件设计。
苹果可以继续以顶尖硬件制造商而非 AI 设备商的身份进行市场定位,消费者仍能像往常一样期待最新 iPhone,在选择苹果手机时无需牺牲技术先进性。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苹果真正推出搭载第三方 AI 技术的 Siri 版本(或收购 AI 公司)。若苹果仅依赖现有的 Apple Intelligence 功能且未能快速提升其能力,结局可能大不相同。
Fast Company:iPhone Air 的超薄设计是创新还是倒退?
科技行业常被诟病缺乏创新,iPhone Air 的发布似乎印证了这种观点,这款新机的核心卖点仅仅是 5.6 毫米的厚度。
蒂姆·库克称其“真正令人惊叹”且“提供前所未有的体验”,但这款产品本质上是苹果为重振 iPhone 业务采取的举措。去年,iPhone 新机激活量创下六年新低,正是因为用户认为现有手机已足够满足需求,延长了换机周期。
从某种角度看,超薄设计仿佛重回史蒂夫·乔布斯与乔尼·艾维时代的经典策略,让人不禁感叹“这很苹果!”。在苹果的黄金年代,轻薄曾是备受追捧的营销亮点,但从未成为设计的终极目标。当时,轻薄只是技术突破的副产品,其真正价值在于推动整个产品品类的重新构想。
《华盛顿邮报》:消费者期待更长续航,iPhone Air 却背道而驰
YouGov 的调查数据和智能手机公司高管均指出,美国消费者对手机续航能力有着强烈需求,然而苹果最新发布的明星产品 iPhone Air,却为了追求轻薄设计而牺牲了电池容量。
当前市场上其实已经存在兼顾轻薄与长续航的解决方案,采用硅碳电池新技术的手机可实现两天以上的续航时间。但问题在于,这些主要来自中国品牌的创新产品,很难在美国市场买到。
以搭载硅碳电池的 OnePlus 13 为例,科技评测网站 Tom's Guide 的测试显示其续航时间接近 20 小时,比售价高出 300 美元的顶配 iPhone 16 Pro Max 还要长两个半小时。卡内基梅隆大学机械工程教授里贾·贾扬(Reeja Jayan)解释道,这种技术在锂离子电池中加入硅元素,能在相同空间内储存更多能量。
贾扬教授表示,如果新技术得到普及,未来手机可能只需每周充电一次,这将彻底改变用户的使用体验。中国品牌如一加、荣耀和小米已经率先应用该技术,其中荣耀 Magic V5 甚至让许多用户放弃了 iPhone,因为它可以保持接近两天才充一次电。
但作为全球销量领先的企业,苹果和三星始终对电池新技术持谨慎态度。两家公司尚未采用硅碳电池,更倾向于确保新技术在成本与可靠性方面达到万无一失。硅碳电池目前确实存在一些缺点:生产成本更高,且通常寿命短于传统锂离子电池,可能导致手机在使用几年后出现性能下降。
高通工程高级副总裁拉吉夫·南比亚(Rajiv Nambiar)指出,所有智能手机都在努力提升性能的同时保持或延长续航时间。消费者既要求手机功能全面,又不愿牺牲续航能力或轻薄设计。目前,在电池创新领域领先的中国,正在推动全球技术变革。(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