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小鼠大脑中发现了一个如同“食物开关”的关键区域——一个名为终纹床核(BNST)的脑区,它能够直接控制进食行为的启动和停止。这一发现发表于顶级期刊《细胞》(Cell),可能为理解人类饮食行为提供全新视角。
研究表明,BNST 是大脑中处理多种进食信号的核心枢纽。它接收来自不同脑区的信息,综合判断身体的饥饿程度、营养状态以及食物是否美味,从而决定是否进食。通过精确操控小鼠的 BNST 神经元,研究人员实现了对进食行为的双向调控:关闭时,饥饿的小鼠也会停止进食;打开时,饱腹的小鼠不仅大量吃喝,甚至还会啃食塑料颗粒。
这一机制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在实验模型中,激活 BNST 可帮助接受化疗的小鼠维持体重,抑制 BNST 则能有效防止过度进食。更引人注目的是,研究团队发现常用减肥药索马鲁肽(Semaglutide)的部分作用机制正是通过影响 BNST 的特定神经元群来实现的。这为开发新型减肥药物指明了方向——有望针对 BNST 设计更精准的疗法,避免当前药物作用于脑干所带来的恶心等副作用。
研究团队指出,深入解析 BNST 的神经环路机制,将有助于开发针对肥胖、厌食症等饮食相关疾病的全新治疗策略。尽管目前研究仍处于早期阶段,但这一发现无疑为代谢疾病的治疗带来了重要的科学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