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发表于《阿尔茨海默病预防杂志》(The Journal of Preven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的一项研究指出,习惯熬夜的人比早睡的人认知能力下降更快,有趣的是,受教育程度越高,熬夜与认知能力快速下降的相关性就越强。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研究人员依托“生命线队列研究”(Lifelines Cohort Study),纳入了 23798 名 40 岁及以上成年人的健康数据。研究人员使用“慕尼黑生物钟问卷”(MCTQ)评估参与者的睡眠类型,量化参与者是“早鸟”还是“夜猫子”。参与者在研究开始和十年后各完成一次“Ruff 图形流畅性测试”(RFFT),评估非语言流畅性和执行功能等关键认知能力。
研究发现,晚睡与认知测试分数下降显著相关。在对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群体进行分层分析后,发现这种负面影响主要集中于高学历人群。在该群体中,睡眠中点每延后一小时,认知得分平均额外下降 0.80 分。而中低学历人群的这种关联相对不显著。
为何高学历人群反而更容易成为“晚睡受害者”呢?进一步分析发现,在这个群体中,较差的睡眠质量和吸烟是加速认知衰退的重要诱因,分别解释了总关联的 13.5% 和 18.6%。而饮酒和缺乏锻炼的作用相对不显著。
研究人员推测,“社交时差”(Social Jetlag)可能是解释这一现象的关键。所谓“社交时差”,指的是个人天生的生物钟与社会要求(如固定的“早九晚五”工作时间)之间的冲突。
对高学历人群而言,他们从事的工作(如管理、教育、科研等)往往有着严格的固定时间。一个天生的“夜猫子”被迫每天早起上班,即使大脑在熬夜后疲惫不堪也必须强行工作,会导致长期的睡眠剥夺和生理节律紊乱。为了应对这种冲突带来的疲劳和压力,他们可能更容易出现睡眠质量下降,或沾染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从而加速大脑衰老。
相比之下,其他教育背景的人群可能拥有更灵活的工作时间(如轮班制、自由职业或体力劳动),使他们更容易选择与自身生物钟相匹配的工作,减少了“社交时差”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