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的「十万大裁员」:Meta按代码量裁员

  新智元报道

  编辑:艾伦

  在 AI 浪潮裹挟下,硅谷掀起新一轮裁员:Salesforce、谷歌、Meta 等边裁边招,甚至简单粗暴到按代码量决定裁员名单,而资源转向前沿大模型;独角兽与传统企业亦被波及。基层岗位被自动化压缩,顶尖 AI 人才炙手可热。裁员不止于降本,而是职位版图重塑的前奏。

  一个阴郁的清晨,在旧金山 Salesforce 公园的亲子歌谣活动上,一位年轻的父亲——同时也是一名软件工程师——推着婴儿车若有所思。

  几天前,他刚收到 Salesforce 的裁员通知,成为这家市值 2400 亿美元的软件巨头最新一轮裁员中的一员。

  同一时间,Salesforce 首席执行官马克·贝尼奥夫(Marc Benioff)正在公开赞美人工智能如何提高生产力。

  就在这两天 Meta 超级智能实验室大裁 600 人,有消息称公司简单粗暴到使用代码量决定裁员名单。

  2025 年的硅谷,AI 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席卷科技行业,一手催生创新,一手引发裁员潮。

  TechCrunch 较为全面地整理了今年硅谷的裁员清单。

  裁员此起彼伏

  AI 成幕后推手

  独立裁员跟踪网站 Layoffs.fyi 的统计显示,2024 年全球科技行业裁员人数超过 15 万。

  进入 2025 年,这股裁员风暴仍在持续。

  今年全球科技公司已削减近 10 万个职位,而人工智能的普及和经济不确定性是主要推手。

  今年 4 月更是出现单月裁减超过 2.45 万人的震撼场面。

  硅谷这个全球创新引擎首当其冲,从互联网巨头到初创新星,纷纷勒紧人力腰带,重塑组织以适应 AI 时代。

  大型科技公司的一系列动作格外引人注目。

  谷歌在年初宣布调整组织架构,在「人员运营」和云部门提供自愿离职计划,同时于 10 月裁撤了云部门超过 100 个设计岗位,将资源倾斜至 AI 产品研发。

  Meta 也几度出手:年初通过绩效评估淘汰了5% 的「表现不佳者」,接着在春季缩减了 Reality Labs 团队约 100 个岗位,并在秋季传出将裁撤约 600 名 AI 基础设施部门员工的消息。

  不过值得玩味的是,Meta 的新任首席 AI 官亚历山大·王(Alexandr Wang)领导的 TBD Labs 顶尖 AI 团队则未受影响,在削减旧业务的同时,Meta 对前沿 AI 人才依旧求贤若渴。

  而 Salesforce 成为硅谷 AI 裁员浪潮的缩影。

  这家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巨头早在 2023 年就累计裁员约 8000 人,2024 年又裁减 1000 人。

  进入 2025 年,Salesforce 在旧金山总部再度宣布裁员 262 人。

  CEO 贝尼奥夫在一次播客访谈中直言:AI 带来的效率提升意味着他需要的客服「人头」足足减少了 4000 个,「这是过去九个月里最令我兴奋的事」。

  昔日以「家庭文化」著称、将员工视作「欧哈纳」(夏威夷语的 'ohana「家人」)的 Salesforce,转眼间成了利用 AI 大幅缩减客服团队的急先锋。

  贝尼奥夫一边高调宣扬人工智能将「激动人心地重塑工作」,一边挥别数千名员工,引发了坊间对硅谷企业文化巨变的唏嘘。

  「AI 革命」

  科技巨头边裁员边招募

  硅谷巨头们在裁员的同时,并未放缓对 AI 领域的投入和招兵买马。

  这种「边裁边招」的戏剧性场景背后,是企业在旧岗位与新岗位之间艰难的平衡取舍。

  微软、亚马逊等公司高层近来多次发表对于 AI 取代部分人力的看法,引发广泛关注。

  微软 CEO 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今年 7 月致信员工,坦承为了将公司从「软件工厂转型为智能引擎」,裁员所带来的阵痛令他「寝食难安」。

  这家科技巨头继年初小规模裁员后,又在 5 月一次性裁减超过 6500 个岗位,占全球员工约3%,成为继 2023 年裁员 1 万人之后最大的一次收缩举措。

  纳德拉表示这一调整是为了投入更多资源发展生成式 AI 产品(如 Copilot)和 Azure 云服务等前沿领域。

  与此同时,亚马逊自 2022 年以来已累计裁员约 27000 人。

  CEO 安迪·贾西(Andy Jassy)在 6 月警示员工,随着人工智能深入业务流程,公司「未来许多工作岗位将不再需要那么多人工」。

  今年秋季,亚马逊继续对旗下部门动刀:先是重组了其音频内容子公司 Wondery,砍掉 100 个职位,并将播客业务并入 Audible;

  随后又在设备与服务部门(涵盖 Alexa 语音助手、Echo 音箱和 Zoox 自动驾驶等团队)裁撤约 100 人。

  这些举措被视为亚马逊聚焦核心业务、削减冗余、为 AI 项目腾出空间的战略调整。

  就连 Alphabet 旗下的谷歌,也感受到了 AI 转型的压力。

  今年年中,谷歌砍掉了智能电视部门四分之一的团队,将资金优先投入 AI 项目。

  10 月的裁员中,谷歌云部门的设计和用户体验团队首当其冲,一百多名设计师被裁,据悉正是因为公司要将云业务进一步向 AI 驱动的产品方向转型。

  与此相呼应的是,谷歌正在内部大力提拔 AI 研究人才,并传出计划在生成式 AI 领域追加投资的消息。

  在这些巨头公司内部,我们看到了明确的趋势:传统岗位和中层管理者职位被缩减,而顶尖的 AI 科学家、工程师和产品经理愈发炙手可热。

  甲骨文(Oracle)、思科(Cisco)等老牌企业也在紧随其后。

  甲骨文在 8 月和 9 月接连在湾区裁员数百人,包括西雅图 101 人、旧金山 254 人、圣克拉拉 101 人,尽管对外保持沉默但动作频频。

  Cisco 则在加州的圣何塞和旧金山办公室合计裁撤了 221 个岗位。

  尽管这些公司未将裁员直接归因于 AI,它们的减员往往发生在基础研发或支持部门,为的是腾出预算投入云服务、网络安全等与 AI 高度相关的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Salesforce 在裁掉部分员工的同时,正「积极招募」能够销售新 AI 产品的业务人才。

  从这些看似矛盾的安排中,不难读出大型科技公司对未来方向的押注:用 AI 提高效率,用 AI 开辟新市场,用 AI 武装团队。

  初创与独角兽

  在 AI 洪流中自我重塑

  裁员风暴并不局限于科技巨头。

  2025 年,不少创业公司和独角兽企业也被迫在 AI 浪潮中转舵,通过裁员来实现业务聚焦和策略转型。

  8 月份,Fiverr 这家自由职业服务市场的明星创业公司宣布裁员约 250 人,占员工总数的 30%。CEO 在给员工的信中直言,此举是为了让公司变得「更精简、更敏捷,并专注于 AI 优先的发展」,重组后将减少管理层级,全力打造「AI 原生」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几乎同时,总部位于以色列的营销科技公司 Yotpo 也砍掉了 34% 的团队(约 200 人),关停电子邮件和短信营销业务,转而与他家公司合作提供这些服务,并集中资源开发 AI 驱动的新工具(如自动评论摘要、智能内容排序等)。

  两家以色列「独角兽」不约而同地以裁员求变,宣告着传统互联网业务模式的式微以及对 AI 前景的豪赌。

  在美国,本已合并运营的求职平台巨头 Indeed 与 Glassdoor 也在 7 月宣布将合计裁撤 1300 个岗位,并进行深度整合。

  日本母公司 Recruit Holdings 的 CEO 出面解释,这次重组是为了重塑业务流程、专注 AI,并整合两大招聘平台的资源,以更好地利用 AI 提升招聘匹配效率。

  显然,即便是招聘行业自身,也难免被 AI 撼动:优化算法匹配、自动筛选简历等智能工具正削减着人工招聘协调的需求。

  一些 AI 领域本身的公司,面对行业竞争和战略调整,同样没能幸免于裁员的冲击。

  今年盛夏,硅谷数据标注独角兽 Scale AI 宣布裁员约 200 名员工,另终止了 500 名全球合同工的合作。

  令人瞩目的是,就在几个月前,Scale AI 的创始人将公司出售给 Meta,这宗价值约 143 亿美元的收购旨在让这位创业明星加入 Meta 担任高管。

  收购的余波甫定,Scale 便大举瘦身,或许是为了在并入社交巨头前优化账面支出。

  类似的戏码也发生在埃隆·马斯克新近创立的 xAI:据报道,这家专注通用人工智能的初创公司在加入裁员大军的首次亮相中,砍掉了约 500 名数据标注员,相当于其团队的三分之一。

  xAI 称这些被裁掉的「通用 AI 训练师」岗位将由各领域的「AI 专家」取代,公司将把聊天机器人的训练转向更专业的方向。

  一时间,曾追求大规模人工标注数据的 AI 公司自身开始用更智能的 AI 手段取代人工,让人不胜唏嘘。

  AI 创业公司的调整有的源于战略聚焦,有的则是出于生存压力。

  旧金山的对话式 AI 初创公司 Gupshup 在年内进行了两轮裁员:4 月先砍掉约 200 人,10 月又传出再裁至少 100 人的消息,累计影响近半数员工。

  尽管背靠老虎环球基金等投资方、估值一度达到 14 亿美元,这家公司仍不得不精简团队以改善效率、提升盈利能力,同时一边筹备上市。

  另一家主打 AI 代码生成的湾区创业公司 Windsurf,在被 Cognition 公司收购后不久也裁撤了 30 人,并为剩下的 200 人提供自愿离职买断方案。

  这家曾被传是 OpenAI 和谷歌争相收购的明星团队,最终却因收购后核心人才出走、新东家更看重知识产权等原因而人心动荡,裁员几成定局。

  由此可见,在资本与巨头夹击下,再光鲜的 AI 创业公司也可能被迫通过裁员求生。

  传统行业与新创企业

  无一幸免的寒意

  值得注意的是,裁员浪潮超越了纯软件和互联网领域,波及传统行业的科技部门和跨界科技企业。

  今年 3 月,美国连锁咖啡巨头星巴克宣布裁撤 1100 名技术员工,转而将部分技术职能外包给第三方。

  一家卖咖啡的公司也积累了庞大的技术团队,这次调整既是成本考量,也反映出当数字化转型进入新阶段,部分内部 IT 岗位正在被更高效的外部服务或 AI 工具取代。

  汽车行业同样感受到了凉意:通用汽车(GM)在底特律电动车工厂裁员 200 人,归因于电动车市场增速放缓;

  电动车新秀 Rivian 更是三度裁员,继 6 月和 9 月合计裁减近 300 人后,10 月又宣布削减 600 职位(约占员工的4%),以应对行业补贴政策变化和需求降温。

  就连一向稳健的英特尔(Intel)也不再讳言要「瘦身过冬」,这家芯片巨头在 4 月一口气宣布未来将裁减多达 20% 的员工(约 21000 人),重点针对其代工服务部门,以削减成本并专注 AI 芯片制造。

  同样在 4 月,德国工业巨头西门子(Siemens)表示将全球裁员约 5600 人,主要集中在自动化和电动车充电相关业务,以提升竞争力。

  硅谷的独角兽们亦在重新审视增长与盈利的平衡。

  共享出行平台 Turo 在取消 IPO 计划后决定裁员 150 人以加强财务韧性;

  企业协作软件公司 Smartsheet 则在被私有化收购后旋即裁掉逾 120 人,迎接管理层调整;

  企业人力资源平台 Workday 一反常态地裁减了 1750 名员工(占 8.5%),尽管近年业绩稳健,却选择未雨绸缪压缩开支。

  一度风光无限的自动驾驶公司 Cruise 在经历数起安全事故和监管重压后,最终选择解散一半员工并关闭运营,残存资产被母公司通用汽车收编。

  这个曾被视为未来出行希望的团队以如此戏剧性的方式落幕,让无数科技从业者陷入对前景的复杂思考。

  人的代价与希望

  「AI 革命」的两面

  当我们梳理这一年波澜壮阔的裁员事件,不难发现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AI 正深刻地改变着硅谷和全球科技产业的人才版图。

  在许多企业高管眼中,AI 意味着效率、创新和竞争力,意味着可以用更少的人做更多的事。

  然而,对于被裁掉的员工来说,AI 则意味着岗位被取代、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埃里克·布林约尔松(Erik Brynjolfsson)一语道破其中悖论:

  人工智能的发展总是同时伴随着工作岗位的毁灭和创造。

  在科技公司里,这两种现象正同时发生——基层岗位的需求在下降,而对 AI 专家等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却在飙升。

  2025 年的硅谷裁员潮,正是这一「创造与毁灭」图景的真实写照。

  一方面,人工智能帮助企业「消灭」了许多重复性、支持性的岗位:客服人员、测试工程师、市场运营、甚至写手和设计师都在 AI 自动化的冲击下面临生存压力。

  今年 5 月,美国教育科技公司 Chegg 因为众多学生转向 ChatGPT 等 AI 工具,业务受挫,不得不裁员逾 200 人,占总员工数 22%;

  而曾鼓励员工大胆使用生成式 AI 的 Canva,在 9 个月后却解雇了十多位技术文档撰写人——这些岗位或许早已被 AI 写作助手所取代。

  另一方面,AI 浪潮本身也在催生新的人才饥渴。

  企业争抢机器学习工程师、Prompt 专家、数据科学家等新兴角色,高薪招揽,生怕在这场军备竞赛中落后。

  Salesforce 裁掉 4000 名客服人员,却计划新增 5000 名销售去推广 AI 产品;

  IBM 舍弃了 200 位人力招募专员,用聊天机器人取而代之,却通过业务转型实现了员工总数不减反增。

  正如行业评论所指出的:

  2025 年的裁员潮所揭示的,已不仅是企业削减成本的决策,更是 AI 如何重塑未来工作版图的先兆。

  无论是对公司还是对个人来说,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AI 正在成为重组工作岗位的核心因素。

  对于企业,有了 AI 意味着可以重塑流程、精简队伍或开创新业务;

  对于员工,拥抱 AI、掌握新技能或许已是继续站稳脚跟的生存法则。

  展望未来,我们也许不得不直面这样的问题:科技进步的最终衡量标准,不仅在于创造了多少价值,更在于让多少人获得了机会,又有多少人为此付出了代价。

  随着越来越多公司以 AI 取代人工岗位,那些悬于其间的生计得失终将成为衡量这场技术变革成本的标尺。

  参考资料:

  https://techcrunch.com/2025/10/24/tech-layoffs-2025-list/